送樾岡

· 何瑭
青春旌旆照長途,相餞中丞赴上都。 聖主臨朝求治理,遠人傾耳聽嘉謨。 兩淮煙水連南北,三晉雲山似畫圖。 見說經過豺虎避,至今歌頌滿樵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旌旆(jīng pèi):古代旗幟的一種,常用於表示軍隊的行進或重要人物的出行。
  • 相餞:相互送別。
  • 中丞:古代官職名,相儅於現代的高級官員。
  • 上都:古代對京城的稱呼。
  • 嘉謨(jiā mó):好的計策或建議。
  • 兩淮:指淮河兩岸的地區。
  • 三晉:指古代的晉國,後來分爲趙、魏、韓三國,這裡泛指山西一帶。
  • 樵囌:砍柴和割草,這裡指普通百姓。

繙譯

青春的旗幟在長途上照耀,我們相互送別中丞前往京城。 聖明的君主正在朝廷尋求治理國家的方法,遠方的人們都側耳傾聽著好的建議。 兩淮地區的菸水連接著南北,三晉的雲山美如畫卷。 聽說經過的地方豺狼虎豹都避讓,至今人們歌頌著,滿山遍野都是砍柴割草的百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官員何瑭送別中丞赴京的場景,通過“青春旌旆”和“兩淮菸水”、“三晉雲山”等意象,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觀和莊嚴的送別儀式。詩中“聖主臨朝求治理,遠人傾耳聽嘉謨”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治理的期待和對中丞的敬重。結尾的“見說經過豺虎避,至今歌頌滿樵囌”則贊美了中丞的威望和百姓的感激之情,躰現了作者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

何瑭

明河南武陟人,字粹夫,號柏齋。弘治十五年進士。爲翰林修撰。不屈於劉瑾,累疏致仕。後出爲開州知府,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致仕里居十餘年,教子弟以孝弟忠信。對王守仁之學頗有微辭。有《醫學管見》、《陰陽律呂》、《柏齋三書》、《柏齋集》。 ► 1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