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邸報

· 陳杰
戰骨如山血未乾,補瘡遮眼肉都剜。 向來手詔真哀痛,間者人言已治安。 夜訪宰臣憂臥榻,晝延學士論危竿。 祖宗全盛猶如此,半壁江風面面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戰骨如山:形容戰場上死傷慘重,屍骨堆積如山。
  • 血未乾:血跡未乾,形容戰爭剛剛結束。
  • 補瘡遮眼:比喻用表面的措施掩蓋深層的危機。
  • 肉都剜:比喻爲了解決問題而採取的極端措施,如同剜肉補瘡。
  • 手詔:皇帝親自書寫的詔書。
  • 哀痛:深切的悲痛。
  • 間者:近來。
  • 治安:社會秩序安定。
  • 宰臣:指宰相等高級官員。
  • 臥榻:牀,這裏指國家大事。
  • 晝延:白天邀請。
  • 學士:指有學問的人,這裏可能指朝廷的文官。
  • 危竿:高竿,比喻國家處於危險之中。
  • 祖宗全盛:指先祖時期的強盛。
  • 半壁江風:比喻國家領土只剩下一半,江風指國家的邊疆。
  • 面面寒:處處感到寒冷,比喻國家四面受敵,形勢嚴峻。

翻譯

戰場上屍骨堆積如山,血跡還未乾,我們用表面的措施來掩蓋深層的危機,就像剜肉補瘡一樣。皇帝親自書寫的詔書充滿了深切的悲痛,而近來人們卻說國家已經安定。夜晚,皇帝憂心忡忡地訪問宰相,討論國家大事;白天,又邀請學士們來討論國家如高竿般危險的局面。即使是先祖時期的強盛,也不過如此,現在國家領土只剩下一半,四面受敵,形勢嚴峻,讓人感到處處寒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戰爭的殘酷與國家的表面安定,深刻揭示了元朝末年社會的動盪與危機。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徵,如「戰骨如山」、「補瘡遮眼」等,形象地描繪了戰爭的慘烈和國家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同時,通過皇帝夜訪宰臣、晝延學士的描寫,展現了統治者對國家危機的憂慮和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切和憂慮。

陳杰

洪州豐城(今屬江西)人,字燾父。宋理宗淳祐十年(西元一二五○年)進士,授贛州簿。歷知江陵縣,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兼制置司參謀。據集中詩篇,知其還做過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隱居東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藝文志補》),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四卷。清同治《豐城縣誌·卷十六》有傳。 陳杰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本(簡稱豫章本)、殘本《永樂大典》等。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 3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