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醉後狂吟十韻

散誕人間樂,逍遙地上仙。 詩家登逸品,釋氏悟真筌。 制誥留臺閣,歌詞入管弦。 處身於木鴈,任世變桑田。 吏隱情兼遂,儒玄道兩全。 八關齋適罷,三雅興尤偏。 文墨中年舊,松筠晚歲堅。 魚書曾替代,香火有因緣。 欲向醉鄉去,猶爲色界牽。 好吹楊柳曲,爲我舞金鈿。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散誕:瀟灑自在,不受拘束。
  • 逸品:在詩歌領域指高超絕妙的品級。
  • 釋氏:指佛教。
  • 真筌(quán):佛理的正確旨趣,這裏表示真正領悟佛法。
  • 制誥:替皇帝起草詔令。
  • 留臺閣:文稿留在朝廷官署中。
  • 木雁:出自《莊子》,比喻有才與無才之間。意思是爲人處世既不要過於顯達有才,也不要過於庸碌無才。
  • 桑田:「滄海桑田」的縮略,形容世事變遷很大 。
  • 吏隱:既爲官又能保持隱士的情趣。
  • 儒玄:儒家和道家學說。
  • 八關齋:佛教爲在家的男女教徒所受的八條戒齋。
  • 三雅:即三雅杯,泛指酒器,這裏指飲酒的興致。
  • 鬆筠:松樹和竹子,比喻堅貞的品格。
  • 魚書:指書信 。
  • 色界:佛教術語,指遠離食、色之慾的世界,但還不能脫離物質之身。這裏表示還受塵世的某些羈絆。
  • 金鈿(diàn):金花、金釵一類婦女首飾。這裏借指穿着華麗服飾跳舞的女子。

翻譯

在人間瀟灑自在地享受生活樂趣,如同那逍遙自在的地上神仙。 詩歌的境界達到高超絕妙的品級,信仰佛教領悟了佛法的真諦。 曾經給朝廷起草的詔令文稿留存在官署,寫出的歌詞被人譜曲傳唱。 爲人處世處在有才與無才之間,任憑世間如同滄海變桑田般變幻。 既爲官又能兼顧隱士的性情得以實現,儒家學說與道家思想都能兼顧。 八關齋剛剛舉行完畢,這時候飲酒的興致格外濃厚。 中年時就已擅長文墨,到晚年品格如同松竹般堅貞。 我們之間曾通過書信頻繁來往,彼此信奉佛道很有緣分。 本想沉醉在醉鄉之中忘卻塵世,卻還被這世間的一些瑣事羈絆。 最好能吹奏那悠悠的楊柳曲,讓身着華麗的美人兒爲我翩翩起舞。

賞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酬答白居易之作。詩開篇以「散誕人間樂,逍遙地上仙」表明自己灑脫自在的生活狀態和心境。接着從多個方面描述自身的經歷與修養,如詩歌造詣達到高品、對佛理有所領悟,起草詔令、創作文辭受世人傳唱。「處身於木雁,任世變桑田」體現出詩人在複雜世事中秉持的一種折中、豁達的處世哲學。「吏隱情兼遂,儒玄道兩全」展示了他在爲官與隱士追求之間找到平衡,對儒道思想均有深刻的研習與實踐。

詩中穿插着生活場景和情趣,八關齋後的飲酒興致,體現出他既重視精神修行又不乏世俗樂趣。對中年文墨之好與晚年松竹品格,以及和朋友(白居易)之間書信往來與共同的信仰緣分等描述,都反映出他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和情感世界。結尾「欲向醉鄉去,猶爲色界牽」表現出詩人內心雖嚮往超脫,但仍難離塵世的無奈,最後描繪美好的音樂與舞蹈場景更是增添了幾分浪漫氣息。整體來看,這首詩飽含着詩人的人生感悟、深厚情義以及對生活獨特的審美情趣 。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