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送範景仁遊嵩洛

· 蘇轍
尋山非事役,行路不應難。 洛浦花初滿,嵩高雪尚寒。 平林抽凍筍,奇豔變山丹。 節物朝朝好,肩輿步步安。 酴醾釀臘酒,苜蓿薦朝盤。 得意忘春晚,逢人語夜闌。 歸休三黜柳,賦詠五噫鸞。 鶴老身仍健,鴻飛世共看。 雲移忽千里,世路脫重灘。 西望應思蜀,東還定過韓。 平川涉清潁,絕頂上封壇。 出處看公意,令人慾棄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和人的詩並依原詩用韻的次序。
  • 子瞻:蘇軾的字。
  • 範景仁:北宋大臣、文學家。
  • 嵩洛:嵩山與洛水的並稱,這裏指代嵩山、洛水一帶地區。
  • 役役:勞苦不息貌。
  • :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這裏(pǔ)。
  • 酴醾( tú mí ):一種花。
  • 苜蓿( mù xu ):一種植物。
  • :將盡。
  • 休休:安閒的樣子。
  • 三黜柳:這裏用古代典故,暗指範景仁像柳宗元一樣,歷經人生挫折。
  • 五噫鸞:「五噫」出自東漢梁鴻路過洛陽時所作的《五噫歌》,這裏和鸞連用,借指高雅的吟唱或人生感慨 。
  • 封壇:在山上築壇祭神的地方。
  • 出處:出仕和退隱。

翻譯

去探尋山川不是爲了忙碌奔勞的事務,路途應該也不會太過艱難。洛水之畔繁花似錦,嵩山之上依舊寒冷。平原的樹林裏抽出冬眠後的筍芽,豔麗的花色變換成了山丹花的模樣。每一天的景緻都十分美好,坐的轎子也讓人步步安心。用酴醾花釀臘酒,把苜蓿當作早餐的菜品。沉醉忘形時沒覺察到晚春景色,與人相談直至深夜。安閒自在就像歷經三次貶黜的柳宗元,高雅吟唱如詠出《五噫歌》的梁鴻。仙鶴雖老身姿依然矯健,鴻雁高飛引得衆人一同仰望。白雲瞬息間飄向千里之外,人生之路如同重重險灘。往西望去應該會思念蜀地,東歸一定會路過韓地。平坦川原上潁水清澈,山頂上築有祭神的封壇。是出仕還是退隱就看您的心意了,或許打算放棄這官場生涯。

賞析

這首送別詩,蘇轍以次韻的方式,借描寫範景仁此次嵩洛之行的風景及設想其行程中的情景,來表達對友人旅途平安順利的祝福和對他人生選擇的理解與支持。詩中對嵩洛一帶的自然景物描寫十分生動,「浦浦花漫漫,嵩高雪漫漫」「平林抽凍筍,豔豔變山丹」等,展現出了一幅充滿生機與色彩變化的春日山林圖。同時,詩人用「三黜柳」「五噫鸞」等典故,巧妙地表達了對友人可能經歷的坎坷及高雅情懷的認知和讚美。最後以「出處看公意,欲棄官而眠」收束,表達出對於範景仁人生出處選擇的尊重,整首詩語言流暢自然,意境深遠,情感真摯細膩 。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