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壬子八月於洛陽妙覺寺考試舉人及還道出嵩少之間至許昌共得大小詩二十六首登嵩山十首
玉女云爲衣,飄搖不須搗。
空傳巖下石,夜杵知誰抱。
清泉供浣濯,素月鋪繒縞。
人世迫秋寒,處處砧聲早。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熙寧壬子:熙寧是宋神宗趙頊的年號,壬子年即熙寧五年(公元1072 年)。
- 玉女:神話中的仙女。 嵩(sōng)山:五嶽之一,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
- 繒縞(zēng gǎo):泛指絲綢類的織物,這裏形容月光潔白像絲綢一樣。
- 砧聲:搗衣聲。 砧(zhēn) :搗衣石。
翻譯
玉女以雲彩作爲衣衫,輕盈飄蕩,無需搗洗。 徒然傳說山岩下的石頭,不知夜裏那搗衣石杵被誰抱持。 清澈的泉水供人浣洗衣物,潔白的月光如同平鋪的綢緞。 人間已臨近秋寒時節,處處都早早傳來搗衣的聲音 。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奇妙的想象引入「玉女」形象,描繪其以云爲衣,逍遙自在,無需尋常的搗衣勞作,充滿了神話色彩和浪漫氣息。接着寫巖下搗衣石,傳說雖在,卻不知抱杵之人是誰,給人一種神祕莫測之感。中間兩句描繪嵩山夜晚之景,清泉與素月相互映襯,畫面清幽寧靜,又以「繒縞」形容月光,使景色更具質感與美感。最後回到人間,由嵩山之境轉入人世秋寒,聽到處處傳來的砧聲,實現了仙境與人間的巧妙關聯,營造出一種悠遠哀愁的氛圍,讓人在對神話與現實的交織中,品味到時光流轉、人生秋寒的淡淡憂傷。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
蘇轍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八月燈夕寄遊越施秀才 》 —— [ 唐 ] 徐凝
- 《 八月接東村書聞遂移居盤陽以詩代柬贈答 》 —— [ 清 ] 李鍇
- 《 甲子秋八月偶思出遊往往累日不能歸或遠至傍縣凡得絕句十有二首雜錄入稿中亦不復詮次也 》 —— [ 宋 ] 陸游
- 《 行路難 》 —— [ 宋 ] 賀鑄
- 《 老母自八月末失調至於十二月逾一時六日始離牀褥扶枝引步負暄弄孫於檐下若春木向榮朝暾屏翳前十月廿八日爲誕 》 —— [ 明 ] 陸深
- 《 謝米雍丘元章見過 》 —— [ 宋 ] 賀鑄
- 《 感寓 》 —— [ 明 ] 童軒
- 《 癸卯八月八餘自廣濟橋放舟登鳳凰臺共水撲天有龍見於楓洋白水之間若向臺而來少選乃挾雲飛去餘喜甚命僧買酒並 》 —— [ 明 ] 林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