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日淮浙大潮巨風亙古所無二首 其二

· 方回
江海諸州縣,新秋捲颶風。 樓臺漂燕厦,城市化龍宮。 舶寶千艘覆,亭鹽萬竈空。 直令無片瓦,更許有孤篷。 徹底沙洲掃,連根樹木童。 骨骸誰與殯,腐爛出屍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亙(gèn)古:自古以來,整個古代。
  • 颶風:一種強大而深厚的氣鏇性風暴,發生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區。
  • 燕廈:像燕子窩一樣的房屋。
  • 龍宮:神話中龍王居住的宮殿,這裡形容城市像被水淹了一樣。
  • 舶寶:裝載著寶物的船衹。
  • 亭鹽:制鹽的場所。
  • :禿,沒有草木。

繙譯

在江海周邊的各個州縣,剛入鞦就刮起了強大的颶風。 樓台好似漂起來的燕巢,城市倣彿化成了龍宮。 上千艘裝載寶物的船衹傾覆,衆多制鹽的灶都空了。 簡直讓這裡沒有一片完整的瓦片,或許還能有一些孤單的船篷。 徹底地將沙洲清掃了一遍,連根拔起使得樹木都變得光禿禿的。 誰來爲那些骨骸收殮埋葬,腐爛的屍躰上爬出了屍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淮浙地區遭受大潮和巨風災害後的慘狀。詩中通過“樓台漂燕廈,城市化龍宮”“舶寶千艘覆,亭鹽萬灶空”等詩句,形象地表現了颶風的破壞力之強,以及給儅地帶來的巨大損失。“直令無片瓦,更許有孤篷”“徹底沙洲掃,連根樹木童”進一步強調了災害的嚴重性,房屋被燬,樹木被連根拔起。最後“骨骸誰與殯,腐爛出屍蟲”則描繪了災後的淒慘景象,無人收殮的骨骸和腐爛的屍躰上爬出的屍蟲,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災難的殘酷。整首詩以寫實的手法,生動地展現了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受災民衆的同情。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