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夕陽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裏探訪孤獨的僧人。 滿地落葉,僧人何在?遍山寒雲,山路要走多久? 初夜時分只聽他獨自敲磐,閒適中靠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微塵裏,我爲什麼要有喜愛和憎恨?

注釋

青蘿:一種攀生在石崖上的植物,此處代指山。南朝江淹《江上之山賦》:「掛青蘿兮萬仞,豎丹石兮百重。」 崦(yān):即「崦嵫(zī)」,山名,在甘肅。古時常用來指太陽落山的地方。《山海經》載:鳥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處。 初夜:黃昏。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佛寺中使用的一種鉢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唸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衆。 「世界」句:語本《法華經》:「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還談什麼愛和恨呢?《楞嚴經》說:「人在世間,直微塵耳。何必拘於憎愛而苦此心也!」寧:爲什麼。

首聯寫詩人尋訪僧人之事和點出造訪的時間,詩人希望與僧人精神交流獲得啓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惱。頜聯寫詩人尋訪所經之路程、所見之景物,寫景而兼記行蹤,言簡意豐,蘊藏極富;頸聯寫詩人黃昏時才尋到僧人,以精煉的筆墨描繪了僧人的簡靜生活;末聯寫抒發感慨,忽悟禪理之意,今後不再糾纏愛憎,以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 此詩語言凝鍊,富於蘊藏,層次清晰。詩中詩人訪的是孤僧,以「獨敲」、「一枝」、「人何在」等點染出「孤」字,表現了詩人在苦悶彷徨之時,不滿現實,希望從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脫的情緒。

賞析

詩人在激烈的牛、李黨爭中被搞得心疲力盡,漂泊的生活,孤獨的處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紅塵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觸一下清淨的佛家天地。 首聯寫詩人尋訪僧人之事。時當紅日西沉山谷,詩人進入山中,去拜訪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寫出僧人居處的簡樸,「孤僧」,寫出僧人的不厭孤獨。而詩人此時正逢生活清苦、親朋離散的艱難歲月,他尋訪這樣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顯然是要從對方身上獲得啓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惱。清苦人尋清苦地,孤獨客訪孤獨僧,俗與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機。 頷聯寫詩人尋訪所經之路程、所見之景物。「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時當深秋,滿山的林木飄下紛紛的黃葉,詩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卻不知住在哪裏。「人何在」,使人聯想到詩人于山林間四處張望的神態,顯現出山間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發表現出這位孤僧遠避紅塵的意趣,這正是詩人探訪的目的。對句更將僧人的幽藏作進一步的渲染:詩人沿着寒雲繚繞的山路,盤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盤山之路走了幾重。山路入雲,已見其高,何況入的是「寒雲」。「寒雲路幾層」不僅寫出僧人的高居塵上,也寫出詩人不畏辛勞和艱險、—心追尋禪理的熱切之舉。此聯二句寫景而兼記行蹤,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詩人的影子,言筒意豐,蘊藏極富,堪稱方家妙筆。 經過千回萬轉,詩人終於找到了茅屋,見到了孤僧,頸聯以精煉的筆墨描繪了僧人的簡靜生活:「獨敲初夜磐,閒倚一枝藤。」「初夜」二字與首句「殘陽」相關照,寫出到達茅屋的時間。夜幕降臨,僧人在茅屋中獨自敲磐誦經。「獨」字與次句的「孤」字相呼應,因爲是「孤僧」,所以獨自敲磐。雖隻身獨處,而未怠佛事,可見其對佛的虔誠。詩人此時站在茅屋外邊,耳聽清脆的磐聲,眼望寂靜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靜謐與安詳,此中再無紅塵之困擾。待到僧人佛事已畢,詩人走進茅屋,與之交談,對交談的情狀僅用「閒倚一枝藤」五個字概括,卻內蘊豐富。「藤」是藤條做的手杖,極爲簡樸,僧人所「倚」,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見;難得的是僧人那份「閒」態,居清貧而安閒自如,從容不迫。 尾聯寫詩人獲得了思想的啓迪。「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佛教認爲大千世界全在微塵之中,人也不過就是微塵而已。詩人領悟了這個道理,表示今後不再糾纏愛憎,衆心淨慮,以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 綜觀此詩,語言凝鍊,富於蘊藏,層次清晰。詩人先寫出訪,次寫途中,再寫遇僧,最後以思想收穫作結。詩人先將筆墨集中在探訪之上,描寫僧人居住狀態的孤獨。用「獨敲」一聯勾勒,「獨」字和「一」字均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孤」字。用「閒」字寫出佛家對紅塵物慾的否定,突顯出詩人希望從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脫,將愛憎拋卻,求得內心的寧靜。最後寫詩人訪僧忽悟禪理之意,更襯出孤僧高潔的心靈。此詩所表達的就是一種不畏辛勞艱險、—心追尋禪理、淡泊之懷面對仕途榮辱的願望,既讚美了僧人清幽簡靜的生活,又表現出詩人對禪理的領悟,淡泊之懷面對現實、從容之心面對仕途榮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崦(yān):即崦嵫山,在今甘肅。古代指太陽落山的地方。

繙譯

夕陽曏西緩緩地落下山去,我去探訪一位居住在茅屋中的孤僧。滿地落葉,不知僧人在何処,寒雲籠罩著山路,不知有多少層。初夜時分,僧人獨自敲著磬,悠閑地倚著一枝青藤。這世界都在微塵之中,我又何必去執著於喜愛或憎惡呢。

賞析

這首詩首聯寫詩人於夕陽西下時分去拜訪孤僧,營造出一種甯靜而神秘的氛圍。頷聯描寫環境的寂寥和路途的艱難,襯托出僧人遠離塵囂。頸聯“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生動地描繪了孤僧的生活狀態,富有禪意。尾聯表達了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躰現了一種超脫的境界。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邃,通過對孤僧生活的刻畫,傳達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情調以及詩人對人世紛擾的淡泊態度。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