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蕃故人

· 張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軍覆沒。 吐蕃和唐朝斷了音訊,我與你生死兩隔,長久別離。 戰場上無人收拾廢棄的營帳,歸來的戰馬還認識殘破的軍旗。 想祭奠你又懷疑你還活着,此時只能朝着天邊痛哭沈涕。

注釋

沒蕃(fán):是陷入蕃人之手,古代稱異族爲「蕃」。據据「前年戍月支」句,此處當指大食,卽阿拉伯帝國。 戍:征伐。 月支:一作「月氏」。唐羈縻都督府名。龍朔元年在吐火羅境內阿緩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孔杜茲城附近。約公元八世紀中葉因大食國勢力東進而廢棄。 沒全師:全軍覆沒。 蕃漢:吐蕃和唐朝。 廢帳:戰後廢棄的營帳。 殘旗:殘留的軍旗。

《沒蕃故人》是唐代詩人張籍所作的五言律詩,是《全唐詩》的第三百八十四卷第一百一十一首。此詩首聯以敘事的方式交待全軍覆沒的時間和地點;頷聯承接上文寫詩人與友人消息斷絶、不知生死的沉痛之情;頸聯用一組特寫鏡頭,想象全軍覆沒後的慘景;尾聯情真意切,誠堪嗚咽,揭示詩人內心兩爲其難、望涯痛哭的曲折心情。全詩不着議論,但字裏行間充溢着對沒蕃故人和唐軍將士的深切同情,而對戰爭的痛恨和對國事的憂慮亦隱寓其中。

賞析

詩人的一位老友在守衛月支的戰役中,因全軍覆沒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沒蕃」爲題寫詩表達傷懷。 首聯交代全軍覆沒的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前年」,前年戰敗,現今才寫詩。這是因爲作者在等侯確切的生死消息。在這次戰鬥中,唐軍全師覆滅,友人是生是死,由於消息斷絶,無法肯定,故詩人不敢貿然動筆。這種感情在親密的朋友之間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沒有聽到。 頷聯「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蕃漢之間消息已完全斷絕,兩年之中一無所獲,則友人無論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運離別了。死了,固不用説;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隸,不能回還了。沉痛之情,溢於言表。 頸聯是通過想象,描寫戰敗的慘狀:「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因爲是全軍覆沒,不是戰死就是被俘,所以唐軍的營帳無人去收拾,散亂地堆在戰場上,任憑風撕雨澆,慘象令人觸目驚心。「歸馬」是指逃歸的戰馬,戰馬能辨認出己方的軍旗,故能逃歸舊營。人是一個沒剩,只有幾匹馬逃脫回來,這—筆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見戰爭的殘酷。 尾聯「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是寫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設奠祭祀友人,卻又希望他還活着。若還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確實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詩人兩爲其難,當此之時,也只有遙望天涯而放聲大哭了。此聯揭示詩人內心活動,曲折而又深刻。 此詩感情真摯,且層次清晰,由「戍」而寫到「沒」,由「消息」斷而寫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寫到「欲祭」不忍,終以無可奈何的放聲大哭爲結,一路寫來,入情入理。而詩人借用這種過期的追悼,適足增添了全詩的悲劇性。正因爲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斷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癡情,欲絕慘深。廢帳殘旗,歸馬踽涼,是詩人的揣想,卻真實地再現了「沒番」的戰罷情形。其缺點是語言過於直樸,缺乏蘊含,前四句只是鋪敘事情經過,佔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這些內容移入題目中去,騰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會佳。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