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讲解诗
四缘去谁肇,七识习未央。
沈沈倒营魄,苦荫蹙愁肠。
琴瑟徒烂熳,姱容空满堂。
春颜遽几日,秋垄终茫茫。
孰云济沉溺,假愿托津梁。
惠唱摛泉涌,妙演发金相。
空有定无执,宾实固相忘。
自来乘首夏,及此申暮霜。
云物清晨景,衣巾引夕凉。
风振蕉荙裂,霜下梧楸伤。
六龙且无借,三相宁久长。
何时接灵应,及子同舟航。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四緣:佛教語,指因緣、次第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佛教認爲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生。
- 肇(zhào):開始。
- 七識:佛教語,即末那識,爲染污識,與「阿賴耶識」共爲身心活動的根源。
- 習未央:習性沒有休止。「未央」意爲未盡、未已 。
- 沈沈(chén chén ):形容深沉。
- 營魄:魂魄。
- 苦蔭:佛教語,指苦難的境界。
- 姱(kuā)容:美麗的容貌。
- 遽(jù):急速,迅速。
- 秋壟(lǒng):秋日的墳墓。
- 津樑:橋樑,比喻濟渡衆生的佛法。
- 惠唱:稱人吟唱的敬辭。
- 摛(chī)泉涌:如泉水涌出般才華橫溢地表達,這裏形容美妙的詩文創作或佛法講解滔滔不絕。
- 妙演:精妙地闡述,常指對佛法的講解。
- 金相:這裏指美妙的佛法義理。
- 定無執:在禪定中無所執着。
- 賓實:賓,指外在的現象;實,指內在的真實本質。
- 六龍:神話中爲太陽駕車的六條龍,常指太陽,這裏寓意時光。
- 三相:佛教語,指生、住、滅三相。
- 靈應:神靈感應。
翻譯
佛教所說的四緣起始於何處,人們的七識之習好像永不停歇。人們常常深陷混亂之中,迷惑顛倒,那重重苦難如陰雲般壓抑心頭、愁腸百結。那琴瑟之音徒然華麗動聽,滿座皆是美麗容顏。但青春容顏轉瞬即逝,終逃不過暮年死去的命運。誰說能拯救沉溺在苦難中的衆生呢?只能藉助佛法的橋樑來寄託美好的願望。您美妙的吟唱如泉水涌出,精妙闡釋佛法義理光芒四射。若能在定中無所執着,就能忘卻外在現象與內在本質的分別。我從初夏時節就來此地,一直到如今霜寒暮秋。清晨望着雲霧繚繞的美景,傍晚披着衣巾享受着涼意。秋風吹得芭蕉和薹草開裂,寒霜降臨使梧桐楸樹都受到損傷。時光啊飛馳而去不做停留,事物的生住滅三相也不會長久不變。什麼時候能接上神靈感應,與您一同乘船共行在解脫的道路上。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充滿佛教思想和人生感慨的詩作。詩的開篇從探討佛教的基本概念「四緣」「七識」入手,奠定了深邃的哲學基調,引發對人生本源和精神活動的思考。描寫人們的靈魂因世俗之苦而顛倒煩悶,儘管生活中有華麗的音樂和美好的容顏,然而青春短暫,終將面對死亡帶來的迷茫與哀傷。表達了對解脫痛苦的渴望,希望憑藉佛法得到拯救。詩中還描寫了季節的變化和自然的衰敗,暗示時光匆匆和生命的無常。
整體上,這首詩融合了哲理思考、人生感嘆和對解脫境界的嚮往,語言較爲典雅,情感深沉。同時,謝朓將自然景象與內心對佛法的追求有機結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形式上,詩句對仗工整,韻律和諧,體現了謝朓詩歌較高的藝術水準 ,但由於其濃厚的佛教教義色彩,理解時需要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基礎。
謝脁
謝朓(tiǎo),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十九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初任其功曹、文學,爲“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爲驃騎諮議、領記室。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爲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爲中書郎。後又出爲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三十六歲。
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啓唐代律絕之先河。
► 17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