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一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 閒阶途广露,凉宇澄月阴。 婵娟影池竹,疏芜散风林。 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 暗道空已积,干直愧蓬心。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秋:深秋。
  • 神居:指隨王的居處,形容其尊貴。
  • :莊重、嚴肅 。
  • 閒階:幽靜的臺階。
  • :這裏指覆蓋。
  • 廣露:大片的露水。
  • 涼宇:清涼的屋宇。
  • :清澈,這裏形容月光清澈。
  • 嬋娟:姿態美好的樣子,這裏形容竹子在月光下美好的影子 。
  • 影池竹:竹影映照在池中。
  • 疏蕪:稀疏而荒蕪的樣子,指秋風中樹林的景象。
  • 散風林:在風中的樹林裏散開。
  • 淵情:深厚的情感。
  • :契合。
  • 爽節:爽朗的秋節。
  • 詠言:吟詩。
  • :表達,抒發。
  • 德音:美好的言辭。
  • 暗道:這裏可能指個人內心隱祕的想法。
  • 空已積:徒然積累。
  • 幹直:正直,這裏有以正直自勉之意 。
  • 蓬心:比喻浮淺、沒有深度的心思,典出《莊子·逍遙遊》「蓬之心也哉」。

翻譯

深秋的夜晚格外寧靜,隨王的居處莊重而深邃。幽靜的臺階上覆蓋着大片的露水,清涼的屋宇在清澈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寂靜。姿態美好的竹影倒映在池中,秋風中的樹林枝葉稀疏,一片蕭索。內心的深厚感情與這爽朗的秋節相契合,吟詩來抒發美好的言辭。內心隱祕的想法徒然積累,以正直自勉,卻慚愧自己心思如蓬草般浮淺。

賞析

這首詩是謝脁奉和隨王之作,開篇通過「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深」營造出一種安靜、莊重的氛圍,點明時間是深秋的夜晚,地點是隨王的居所。中間部分「閒階途廣露,涼宇澄月陰。嬋娟影池竹,疏蕪散風林」幾句,純用寫景,細膩地描繪了夜晚居處周圍的景色,臺階、露水、月光、竹影、風林,構成了一幅清冷而幽美的畫面。景中蘊含着一種靜謐、深沉的情感基調。後半部分從寫景轉入抒情,「淵情協爽節,詠言興德音」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與秋節的契合,借吟詩來抒發美好的思緒。最後「暗道空已積,幹直愧蓬心」又透露出詩人內心的一絲自我反省與謙遜,使這首應酬之作又增添了一份真摯的個人情感。全詩語言清新秀麗,意境清幽深遠,體現出謝脁詩歌善於熔裁警句、情景交融的風格特點,同時在奉和之作中,既表達了對隨王的敬意,又巧妙融入了個人的情志。

謝脁

謝朓(tiǎo),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傑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十九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公元487年),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初任其功曹、文學,爲“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十一年還京,爲驃騎諮議、領記室。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爲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爲中書郎。後又出爲南東海太守,尋遷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死獄中,時年三十六歲。 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啓唐代律絕之先河。 ► 17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