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小雨沾溼了頭巾,帽子也被風吹歪了。
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浮在水面之上。
石馬立於道路兩旁,風箏在空中飛舞,
人們離開基地之後,烏鴉開始了覓食。
注釋
狸渡:地名,不詳何地。此詩作於范成大赴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上任途中。聯繫詩集中前後詩篇分析,“狸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帶。
灑灑:水淋下來的樣子,這裏是形容細雨飄灑。
沾巾:沾溼頭巾。巾,古冠之一種。以葛、縑製成,橫著額上。這句暗用《後漢書》郭林宗(泰)“墊角巾”故事:郭泰在路上遇雨,頭巾沒有裹好,一角折在裏面,當時一些人見了就仿效他,故意把頭巾折一個角,號稱“林宗巾”。
披披:散亂的樣子,形容風吹。
側帽:帽子被風吹歪。這句暗用《北史》獨孤信故事:獨孤信風度很好,有一次打獵回得較晚,急忙馳馬入城,帽子歪了也不知道。但路上人看着覺得很美,第二天都仿效他歪戴帽子。比喻行止瀟灑。
燃:形容山花開的紅豔繁盛。
石馬:指墳墓前列立的石馬。
紙鳶(yuān)鳴:紙鳶,鷹形風箏,古代有清明放風箏的習俗。鳴,古代風箏會發出聲響。
墦(fán):墳墓。
序
《清明日狸渡道中》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赴徽州上任途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前四句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後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只有烏鴉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詩人借清明時節山行道中兩旁的所見所聞,暗示對死者的慰藉,反映作者背鄉離井的失落,惆悵的思緒。這首詩文筆清新灑脫,句法富於變化。
賞析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首聯寫清明時節的景色。范成大用“灑灑”形容小雨,寫雨細雨綿綿,用“披披”描繪微風,寫風微風無定向,這是春天的氣候特徵,突出了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徵。借用“林宗巾”、“側帽”兩個典故,描寫自己頂着清明時節的毛毛細雨、微微清風行進時的情形。
“花燃山色裏,柳臥水聲中”,頷聯描寫途中景色,“花燃”、“柳臥”四字寫花的熱烈、柳的垂垂,頗具儀態。一個“燃”、一個“臥”把暮春山花爛漫、楊柳婆娑的景色描繪得傳神入化,寫景色明麗而濃豔。“花燃山色裏”是說山裏的花紅得像燃燒的火一樣。借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舂來江水綠如藍。”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頸聯寫墓旁徒留石馬與紙鳶,更顯寂寞失落。“石馬”和“紙鳶”,一個啞然遁地,一個鳴叫飛天。“石馬”體現肅穆,以“紙鳶”表示憑弔,以“鳴半空”反映熱鬧。
“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尾聯寫墳塋墓地間人散之後的情形,烏鴉飛來盤旋。“墦間人散”是說上墳的人們都回去了。“烏鳥正西東”是說:烏鴉在墳前飛東飛西,四處撿食。“烏鳥”渲染了陰沉、冷落的氣氛,暗示了長眠地下之人的孤寂悽清,哀歡相映,寫盡清明墓祭悽清悲切,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某種慨嘆,令人讀來不禁思緒萬千。
這首詩主要描寫清明時節詩人在旅途中見到的景象。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他想到今日是清明,而自己卻離鄉前往徽州,不能祭奠家中已逝去的親人,因此感到深深的哀傷。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諡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 20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