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石門精室的長老一身如夢,旃檀木已成林,都是他親手栽種。
時光流逝,剎那之間已不是昔日的長老,誦唸的萬遍《妙法蓮華經》也不知道替誰超度?
如今年已七十,自然達到了忘機的境界,貪愛等慾望應該都已忘記而筋力也都微弱了。
但還是不要通過東窗向春天的曠野張望吧,那裏,太陽升起的時候,正是鮮花開放,雉鳥雌雄雙飛的季節。
注釋
戲題:遊戲之作也,開玩笑的意思。石門長老:指石門精舍之僧師覺照。
旃(zhān)檀:香木。
“坐來”句:謂其已能忘我、超然物外。坐來:佛家語,指移時、少頃。念:剎那。非昔人:佛家謂世界由一剎那一剎那的時空構成,故此刻之我已非前一刻之我,今人非昔人也。
蓮花:指《妙法蓮華經》。花通“華”。
貪愛:指世俗的慾望。
“莫向”二句:此二句爲戲言,意謂年已七十的覺照,會不會也有動心動情的時刻?
序
《戲題石門長老東軒》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的開頭兩句寫石門長老一身如夢,種的旃檀成林,接着四句感嘆人生,時光流逝,剎那間已不是昔日的長老,年已七十,自然達到了忘機的境界,最後兩句借長老之事抒自己胸臆。整首詩既有莊嚴莊重的句子,也有詼諧戲弄的句子,可謂有緊有鬆,有張有弛。
賞析
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屬於借題發揮,即借用石門長老的形象,抒發作者忠於朝庭、希望得到朝庭的理解和重新起用,而長期被冷落的悲憤失望的心情。
“石門長老身如夢,旃檀成林手所種。“說長老人生如夢,看到了長老能夠做到心無所住、自由無礙。第二句借“旃檀”的形象,說明官場新貴們的得勢,似偏離柳宗元的原意。長老親手栽種的旃檀木已經蔚然成林,讓人聞到了濃郁的芳香。柳宗元寫這兩句,亦感嘆時間流逝之快,喻指青春不在的長老培養了衆多弟子,經他的教育而成道場人才。
“坐來念念非昔人,萬遍蓮花爲誰用?”少頃之時,念念相生相滅,已不是過去的舊人,而是變成了新人,柳宗元在這裏的意思並不是否定長老的誦經,長老誦經既是爲自己用,更是爲衆生用,是爲了迴向衆生。有人說“三、四句再借“石門長老”之言,說明江山易主、改朝換代,作者的忠心無人理解,等待重新起用已經無望”。詩人並沒明確說這兩句就是長老講的話,說“借“石門長老’之言”似不充分。柳宗元在此並不是談過於嚴肅的事情,而是戲謔一番長老,理應不涉及政治上的重新啓用的問題。
“如今七十自忘機,貪愛都忘筋力微。”長老到柳宗元爲他寫這首詩那年已經七十歲了,已達到了忘機的境界了,貪愛慾望都忘記了,身體的筋力也都衰微了。也就是說,隨着年紀的增大,身體素質不如以前好了,但能夠達到忘機的境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強求強爲所致。“五、六句以“石門長老’的形象和自白,慨嘆人生易老和作者生平抱負的落空。”柳宗元寫此詩在永州,對朝廷還有幻想,並沒有慨嘆生平抱負的落空,他被召回長安,再被貶滴到柳州,重新被朝廷重用的抱負才算落空。詩人以七十歲的石門長老作爲題詠對象,在慨嘆人生易老這一傳統主題的同時,寄寓着自己韶華易逝、歲月空度的無奈和悲嘆。此詩主題是讚頌長老,基調應不是悲嘆,不能以人生易老這一傳統主題解此詩,主題是對長老的讚歎與調侃,有悲也有喜,喜感更突出些。
“莫向東軒春野望,花開日出雉皆飛。”詩中柳宗元勸誡長老不要到東軒眺望,並不是柳宗元真的去勸誡長老。要是站在了東軒眺望春日的野外,見到花朵開放,旭日升起,野雞雄雌追逐嬉耍的景象,七十了仍然無妻,孑然一身,感物傷心,得不償失。詩中把戰國初的犢牧子與中唐的長老比較,兩個老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追求也不同,長老見景思春,是假定性想象,假定性想象中的長老與犢牧子具有相近性,不但年齡相近,而且生理的慾望相近。這兩句,爲這首詩帶來新奇的審美感受,出乎讀者意料之外,可謂是詩的轉折之處。這兩句作爲點睛之筆,一掃些許沉悶氣,讓整首詩活潑起來,用典故用得恰到好處,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這首詩既寫長老守身如玉,又間接流露詩人的性意識。既有出家得道高僧之形象,又間接讓人聯想貶謫中詩人的生活境遇,詩外也並不是全然沒有詩人苦中作樂的影子。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