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十表 ·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太史公曰: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荊荼是徵”,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況乃以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衆,豈以晏然不爲邊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師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史記

注釋

(表略)

《建元已來侯者年表》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是《史記》的第二十卷,“十表”中的第八篇。該表包括太史公本表和褚先生補寫的部分。太史公記述了漢武帝元光四年至元封四年所封的七十二個侯國,褚先生補寫了漢武帝時所封的四國、漢昭帝時所封的十二國、漢宣帝時所封的二十九國以及漢元帝時所封一國,共一百一十七個侯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侔(móu):相等,等同 。
  • 祖考:祖先。
  • 戎狄(róng dí)是應,荊荼(tú)是徵:意思是對戎狄、荊荼這些落後部族就應該征伐。應、徵都有徵伐的意思 。
  • **彊(qiáng)胡:強大的匈奴。彊,同「強」。

翻譯

太史公說:匈奴斷絕與漢朝的和親關係,攻打位於交通要道上的邊塞;閩越擅自興兵征伐,東甌向漢朝請求歸降。這兩個少數民族交替侵犯,正值大漢興盛隆盛之時,由此可知功臣受封之多已經和祖先時代相當了。爲什麼這樣說呢?自從《詩經》《尚書》記載三代之時「要征伐戎狄,要征討荊荼」,齊桓公越過燕國去討伐山戎,趙武靈王憑藉小小的趙國讓單于歸服,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稱霸西戎,吳楚的國君以諸侯身份驅使百越。何況當今天下統一於中原王朝,賢明的天子在上,兼具文才和武略,像卷席子一樣把天下四海都囊括進來,在國內能使億萬民衆和睦相處,難道能安然不動而不爲邊境的事去征伐嗎?從此之後,於是出兵向北討伐強大的匈奴,向南征討強悍的越族,將領士兵們也依序得到了封爵。

賞析

這段文字開篇點明時代背景,匈奴與閩越的侵擾構成了大漢對外征討的起因。作者通過回顧歷史上古聖先王和諸侯對周邊少數民族的征伐事例,如齊桓、趙武靈王、秦穆公等,層層遞進,彰顯武力征伐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意義。進而強調在大漢這樣大一統且昌盛的時代,征伐邊境、捍衛統一、安定四方乃是必然之舉,也爲後文記載諸多將領因征伐有功而封侯作下鋪墊。語言簡潔有力,氣勢恢宏,不僅從歷史角度呈現出征伐背景與邏輯,也側面反映了當時大漢朝蓬勃的國力和對外積極作爲的態勢 ,展現出司馬遷深厚的史筆功力和高瞻遠矚的史家視野。

司馬遷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爲“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1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