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席得秋字

· 韓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傷秋。 況與故人別,那堪羇宦愁。 榮華今異路,風雨昔同憂。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
拼音

元和初(公元806年),韓愈的門生皇甫湜,在對策中觸犯了宰相,牽連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王涯被貶爲州司馬,是年秋,復徙袁州。韓愈與王涯是同年進士,兼有與皇甫湜之誼 ,因而寫《祖席》二首相送 。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即分別以「前」字、「秋」字爲韻。此選後一首。首聯是開題,主要寫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獨傷秋。」「淮南」即西漢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説山》中,有「桑葉落而長年悲」之句。兩句意思是説,淮南王當年曾悲哀秋來草木零落,而我現在也見秋至而獨自傷懷了。在古漢語中 ,「悲」和「傷」雖爲同義詞,但「傷」卻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層。特別加一「獨」字,情味更濃 ,表示了詩人對朋友冤情的理解與悲傷 。幷切「秋心爲『愁』」之題旨。頷聯承首聯之意而再推進一步 :「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意思是説,有情人見秋葉落本來就傷悲 ,更何況是在這愁心的季節要與好友相別呢 ?故人相別,已是痛苦難耐 ,更何況再加上羈宦之愁呢?「羈」是羈絆,「羈宦」相聯,便有從京城外放爲官,常常倍受監視、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這一聯中的虛詞用得好;「況與」與「那堪」相搭配,至少有兩點妙處 :一是幾層意思相遞進 ,一層更比一層深入;二是這種「流水對」,轉折輕靈,語氣如行雲流水,使人覺得似乎未用對仗,而實際上卻是十分工穩的對偶。 頸聯轉入回顧友情和敍述今日之悲:「榮華今異路,風雨苦同憂。」上句暗用《淮南子·説林》篇中「有榮華者,必有憔悴 」之意,下句用《詩經·風雨》篇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語,表示天時不利 ,憂思君子之情。兩句意思是説,當年同科進士,本望同有榮華之樂;而今已成異路之人,願與君子風雨同憂。此聯用典自然貼切,讀之不覺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幷且這種「不能同樂,便來同憂」的感情,更體現出友人間的關懷。 尾聯歸結到送別的用意上來 ,勸朋友要想得開,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意思是您不要以爲屬於江南西道 (今屬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離京城太遠 ,那裏的江山如畫 ,風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裏暢快地遊賞。言外之意是:千萬不要以暫時的榮辱昇降爲念,要好好地保重身體,保持開朗的心懷 。這比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義上更加豐富動人 ;因爲王詩衹單純表現了「身可離而心相近 」之意,而韓詩卻替友人著想 ,提出了如何解脫精神苦惱的勸勉。 這首詩在藝術上有兩箇特點:一、詩人雖然寫的是一首格律嚴格的律詩 ,但能一氣呵成,明白如話;二、此詩的虛詞用得好,典故用得活,敍述友情和勸勉友人,皆能情眞意切,而在表現手法上卻又不即不離,使深情厚誼溢於言外。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