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 · 畫堂簾捲

畫堂簾捲,賀燕雙雙語。花柳一番春,倚東風雕紅縷翠。草堂風月,還似舊家時;歌扇底,舞裀邊,壽斝年年醉。 兵符傳壘,已蒞葵丘戍。兩手挽天河,要一洗蠻煙瘴雨。貂蟬冠冕,應是出兜鍪。飡五鼎,夢三刀,侯印黃金鑄。
拼音

注釋

驀山溪:詞牌名。北宋新聲。此調顯著特點是韻稀,要求語意連貫而流暢,故很難作好。因韻稀,且用仄聲韻,聲韻低沉,音節散緩,於宋詞中甚有特色。《淸眞集》入「大石調」,金詞注「大石調」。宋末元初劉應李編撰《翰墨全書》,名《上陽春》。賀鑄詞有「弄珠英,因風委墜」句,又名《弄珠英》。元代王喆改名《心月照雲溪》。八十二字,前闋九句六仄韻,後闋九句四仄韻。亦有前闋九句四仄韻,後闋九句三仄韻者,爲別格。 斝(jiǎ):古代靑銅製酒器,圓口,三足。《説文解字》:「玉爵也。夏曰『醆(zhǎn)』,殷曰『斝』,周曰『爵』。从吅(xuān)从斗,冂(jiōng)象形。與『爵』同意。或説斝受六斗。」淸 段玉裁註:「(夏曰『醆』。)小徐如此,大徐作『琖』,皆許所無。《周禮·量人》音義曰:『琖,側產反。』劉昌宗本作『□』,音同。按古當用『戔』字,後人以意加旁。(殷曰『斝』,周曰『爵』。)見《明堂位》及毛詩傳:『魯祀周公,爵用玉琖。』仍雕。《周禮》、《祭統》皆云『玉爵』,然則三代皆飾玉可知,故許統云『玉爵』也。《禮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鄭云:『先王之爵。惟魯與王者之後得用之,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大雅》:『洗爵奠斝。』箋云:『用殷爵者,尊兄弟也。』《明堂位》注曰:『斝畫禾稼也。』」 蒞(lì):《集韻》:「同『莅』」。莅,本義指走到近處察看。《爾雅》:「涖,視也。」亦指治理、統治、管理。《韓非子·喩老》:「楚莊王莅政三年。」 葵丘戍:《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注:「葵丘,齊地。臨淄縣西有地名葵丘。」 挽天河:唐·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天河,即銀河。 「貂蟬冠冕,應是出兜鍪」句:《南齊書·卷二十九·周盤龍傳》:「尋出爲持節、都督兗州緣淮諸軍事、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進爵爲侯。……加領東平太守。盤龍表年老才弱,不可鎭邊,求解職,見許。還爲散騎常侍、光祿大夫。世祖戲之曰:『卿著貂蟬,何如兜鍪?』盤龍曰:『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按:兜鍪即戰盔,戰時所著之冠。貂蟬即貂蟬冠,三公、親王、侍從貴臣在侍奉天子祭祀或參加大朝時穿戴所著冠上之飾,其制爲冠上加黃金璫,附蟬爲飾,幷插以貂尾也。《宋史·卷一百五十二·輿服志》:「貂蟬冠一名籠巾,織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幘。飾以銀,前有銀花,上綴玳瑁蟬,左右爲三小蟬,銜玉鼻,左插貂尾。三公、親王侍祠大朝會,則加於進賢冠而服之。」 飡五鼎:《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傳〉》:「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晩乃學《易》、《春秋》、百家言。游齊諸生閒,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bìn),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爲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爲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衞將軍。衞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爲律令,一事諫伐匈奴。……書奏天子,……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爲郎中。偃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爲謁者,遷爲中大夫。一歳中四遷偃。……人或説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游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爲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è)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夢三刀:《晉書·卷四十二·王濬傳》:「王濬(jùn),字士治,弘農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墳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爲鄕曲所稱。晚乃變節,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州郡辟河東從事。守令有不廉潔者,皆望風自引而去。……後參征南軍事,羊祜深知待之。……祜曰:『濬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轉車騎從事中郎,識者謂祜可謂能舉善焉。……除巴郡太守。……轉廣漢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賴之。濬夜夢懸三刀於臥屋梁上,須臾又益一刀,濬警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曰:『三刀爲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及賊張弘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果遷濬爲益州刺史。濬設方略,悉誅弘等,以勳封關內侯。……徵拜右衞將軍,除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於是重拜益州刺史。」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