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滿足,到底何時才能真正滿足呢?在還未老的時候,能得到清閒的心境,纔是真正的清閒。
賞析
人自懂事以來,便識得世間的種種需求和期待,以致街上熙熙攘攘,難得一見滿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時足”,許多人懷有出世的想法,卻以“待得如何如何”來搪塞自己,總希望有個滿足的時候,到那時再尋身心的清閒,目前則只圖一時的滿足。
事實上,慾望 就像與衆人同行,見到他人揹着衆多的財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揹負更多的財物走在更前面,結果最後在路的盡頭累倒,財物也未能盡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顏子,簞食瓢飲便能歡天喜地的生活。若能及早明白心靈的滿足纔是真正的滿足,也就不會爲物慾所趨使,過着表面愉快,內心卻緊張的生活。若到老時才因無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時就能明瞭這一點,必能嚐到真正安閒的滋味。而不再像衆人一樣,如同瞎眼的騾子,背上滿負着糖,仍爲掛在嘴前的那塊糖而奔波至死。

陳繼儒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仲醇,號眉公,又號糜公。諸生。志尚高雅,博學多通,少與同郡董其昌、王衡齊名。年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小崑山,後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書法蘇、米,兼能繪事。董其昌久居詞館,書畫妙天下,推眉公不去口。眉公又刺取瑣言僻事,編次成書,遠近爭相購寫,於是名動寰宇。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卒於家。有《眉公全集》。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