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 · 章表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故堯諮四嶽,舜命八元,固辭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然則敷奏以言,則章表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又作書以贊。文翰獻替,事斯見矣。周監二代,文理彌盛。再拜稽首,對揚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降及七國,未變古式,言事於王,皆稱上書。 秦初定製,改書曰奏。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章者,明也。《詩》雲“爲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標也。《禮》有《表記》,謂德見於儀。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蓋取諸此也。按《七略》、《藝文》,謠詠必錄;章表奏議,經國之樞機,然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職司也。 前漢表謝,遺篇寡存。及後漢察舉,必試章奏。左雄表議,臺閣爲式;胡廣章奏,天下第一:並當時之傑筆也。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昔晉文受冊,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爲斷。曹公稱“爲表不必三讓”,又“勿得浮華”。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實,求其靡麗,則未足美矣。至如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表之英也。琳禹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陳思之表,獨冠羣才。觀其體贍而律調,辭清而志顯,應物制巧,隨變生趣,執轡有餘,故能緩急應節矣。逮晉初筆札,則張華爲俊。其三讓公封,理周辭要,引義比事,必得其偶,世珍《鷦鷯》,莫顧章表。及羊公之辭開府,有譽於前談;庾公之《讓中書》,信美於往載。序志聯類,有文雅焉。劉琨《勸進》,張駿《自序》,文致耿介,並陳事之美表也。 原夫章表之爲用也,所以對揚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國華。章以造闕,風矩應明,表以致策,骨採宜耀:循名課實,以文爲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表體多包,情僞屢遷。必雅義以扇其風,清文以馳其麗。然懇惻者辭爲心使,浮侈者情爲文屈,必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脣吻不滯,則中律矣。子貢雲“心以制之,言以結之”,蓋一辭意也。荀卿以爲“觀人美辭,麗於黼黻文章”,亦可以喻於斯乎? 贊曰∶ 敷表降闕,獻替黼扆。言必貞明,義則弘偉。 肅恭節文,條理首尾。君子秉文,辭令有斐。
拼音

所属合集

#文心雕龍

譯文

國家設立官職,分掌職務,位子有高低,事務互相關聯。天子戴着王冠聽理政務,諸侯衆官穿着禮服朝見天子。臣子向天子敷陳進奏治理國家的各種意見,君主以其功效來明確驗證其意見是否有效。所以唐堯諮詢四方諸侯的長者,虞舜任命八位有才德的賢人,臣下有堅辭和再辭的請求,君主有謹慎從事的委任,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頭陳說,不用書面陳述。用口頭語言來陳述自己的各種政見主張,就是章表這種文體的意義;明白考察它的功效,就是賜授爵位的典法了。到了殷代太甲即位,伊尹便作《伊尹訓》來勸誡他;後來太甲在流放中想到了道義,伊尹請他回到亳京繼位,伊尹又作《太甲》讚揚他。用文章來幫助君王,發揚優點,去掉缺點,從這裏可以看到了。周代向夏商兩代借鑑,講究文辭言理的禮儀越來越豐富了。召虎接受天子的賜禮時說:“召虎叩頭及地來拜謝,稱讚頌揚天子的美德。”晉文公在接受天子策命時感謝說:“我重耳怎敢擔當如此重大美好的授命!”他們雖然都是口頭答謝,並沒有口頭、書面的區分,但是陳述表示感謝的內容也可以看到了。 到戰國時代,沒有改變古代的儀式,用文辭向君王陳說事情,都稱做上書。秦朝初年規定製度,改稱上書叫做“奏”。西漢初年制定禮儀制度,則把羣臣給天子的上書分爲四種:一叫章,二叫奏,三叫表,四叫議。章是用來謝恩的,奏用來檢舉彈劾罪狀,表用來陳述事由情理,議用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章”,就是彰明的意思。《詩經》說:“銀河彰明在天上”,就是說光彩明亮。如它在有文采的物上,赤和白叫章。“表”,就是標明的意思。《禮記》有《表記篇》,說的就是品德可以從儀表上看出來。如果在器物上,那測量日影以計算時間的儀器就叫表。“章”和“表”的稱呼,大概是從這裏來的。按照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連歌謠詠文等民間歌謠都必須收錄,章、表、奏、議這些作品乃是經理國家大事至關重要的文件,卻爲何遺缺不加記載呢?這是按照舊章程,把它們分散在各個主管部門的緣故。 西漢的章表,傳下來的很少。到了東漢,實行考察選舉孝廉的制度,被推舉的人必須考試做章、表、奏、議的文章。左雄寫的章表奏議,尚書檯用作標準;胡廣應試的章和奏,被稱爲天下第一。他們寫作的章、表、奏、議,都是當時傑出的作品。看看胡廣的《謁陵》這篇“章”的作品,完全可以看到他典雅之作的美好。以前晉文公接受周天子冊封,辭讓了三次才接受冊封,所以曹丕辭讓漢獻帝禪讓帝位的章表也以三次爲限。曹操說作表辭讓不一定要超過三次,又說作表不得文辭浮華。因此魏國初期的表章,敘述事件都要求實在,如果要以綺靡華麗來衡量它們,那就算不上是完美的作品了。至於孔融的《薦禰衡表》,氣勢昂揚,文采飛騰;諸葛亮辭別後主北伐的《出師表》,鞠躬盡瘁的思想表達充分而文辭流暢。雖然這兩篇作品在質樸和華彩上用意不同,寫作的旨意目的不同,但都是傑出的作品。陳琳、阮瑀的章表,在當時很有聲譽;曹丕稱讚陳琳的章表很是剛健,那也是章表的榜樣。陳思王曹植的表,是羣才中的佼佼者。看看他的作品,內容豐富而聲律協調,文辭清新而情志顯露,感應事物製成巧妙,隨着事物感情的變化而旨趣橫生。這是因爲他寫作文章像駕馭駿馬一樣,才力多餘就可以隨心所欲,所以不論緩慢行走或急速奔馳,都能應聲合拍。 到西晉初年的章表,張華是最有才華的。他三次辭讓晉封壯武郡公的表文,情理周到,文辭扼要,引述古義,比譬事理,都必須求得對偶。當世和後世的人們,都看重他的《鷦鷯賦》,沒有誰知道他的章表也寫得好。到羊祜的《辭開府表》,從前談論的人都稱譽它,庾亮的《讓中書令表》,確實比以前的章表美好。他們的表都敘述情志,聯繫事類,而且頗有雅緻的文采。劉琨的《勸進表》,張駿的《自序》,文辭精緻,義理光明正大,寫得很有骨氣,都是陳述國家大事的優秀章表。 推究章、表的作用,是用來對答和宣揚天子的恩德,表明內心的情意。它既表明了自身的文采,而且也顯示了國家的榮耀。章是送進宮闕謝恩的,文章的風格和規範應該明白曉暢;表是用來陳述策略的,文章的骨力和文采宜於昭著顯示。依循章、表的名稱要求它的實質,是以有文采作爲根本的。所以章的體制明顯光耀,立意在於學習經典;使其扼要但並不簡略,明顯但不膚淺。表的體制包含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內容的真情和假意多次變化,一定要用正確的意義來宣揚它的風力,用清新的文辭來顯示它的色彩。但是,寫得真誠懇切的章、表,文辭都是由內心的真誠的感情所支配;寫得浮華奢麗的章、表,思想感情都被辭藻所掩蓋。文辭一定要繁簡合適,華麗的形式和真實的內容相當,音調流美,那就算合乎做章、表的規則了。子貢說:“用心意來制定言辭,用言辭來表達心意。”這是爲了使語言文辭和內容意義統一。荀卿認爲:“用善意美好的言辭來說服人,比穿漂亮的衣着來說服人好。”也可以用來比辭意一致吧! 總結:陳進的章表送上朝廷,向帝王貢獻善意規諫過錯。言辭必須要正確明白,道理意義要宏大光偉。態度要嚴肅文辭合禮節,從頭到尾都有條有理。士人君子拿起筆桿,文辭言令注意華美。

注釋

垂珠:古代帝王的冠上有板,板前垂有十二絲繩繫着玉珠。聽:聽政,聽取臣子的報告。 敷:陳述。奏:進。 舜:帝舜。八元:古代傳說中的八位賢人。 俞:允,許可。表示同意、肯定的應答之詞。欽:敬佩。 書翰:文章。翰,筆。 典:法。 伊尹:成湯的大臣。太甲繼位後不明智,伊尹將其流放。三年,太甲悔過,伊尹請他回亳京復位,作《太甲》三篇讚美他。 獻替:獻可,獻進好的。替否:去掉否定的。獻,進;替,去、廢。這句指幫助帝王發揚正確的,克服錯誤的。 監:借鑑。二代:指夏、商二代稽首:叩頭及地。對揚:對答宣揚。休命:王的美德。休,美。 丕:大。顯:顯耀。 品:類。 “爲章於天”:見於《詩經·大雅·械樸》,是寫銀河的。章,彰明,意爲銀河是天的“文章”。 禮:《禮記》。表記:《禮記》中的一篇。 器式:器物的樣式,可以作標誌。式,法。 揆(kuí)景:按照日影測量時間的儀器,引申爲度量、測量。揆,量。景,同“影”,日光。 七略: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的古籍目錄。《藝文》:即《漢書·藝文志》,東漢班固依據《七略》編的古籍目錄,裏面記錄了各地歌謠若干篇。 闕:缺。纂:編纂,指收集材料編書。 後漢:東漢。察舉:地方上推舉人才,東漢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 臺閣:尚書檯,掌管章奏的機關。 伯始:胡廣的字。作有《謁陵》,今不存。謁,進見;陵,陵墓。 漢末讓表:指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而曹丕辭讓的表。 斷:截止。 曹公:指曹操。曹操話無可考。 未足美:不夠美好。 孔明:諸葛亮的字,有《出師表》,今存。後主:蜀後主劉禪,劉備之子,劉備爲先主。 琳:陳琳。瑀:阮瑀。二人均東漢末作家。曹丕《典論·論文》說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陳思:陳思王曹植。 轡(pèi):馬繮繩。 張華:西晉初作家。俊:才智過人。 鷦鷯(jiāoliáo):即《鷦鷯賦》,張華的成名之作。鷦鷯,鳴禽類小鳥。 庾公:指庾亮,西晉文人。晉明帝提拔他爲中書監,他寫了《讓中書令表》辭讓。中書:中書省長官。 張駿:十六國時前涼國主、作家,有《請討石虎李期表》。 耿:光明。介:正大。 表:作“者”。 身文:《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自身;文,文采,指文化素養。 造闕:到達宮門。造,到達。闕,皇宮門前兩邊的望樓,指朝廷。 骨採:骨力。 賁:裝飾。 典謨:《尚書》有《堯典》《大禹謨》等篇,這裏泛指經典。 情僞:真僞。 文屈:指感情爲文所支配、掌握。 子貢:姓端木名賜,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左傳·哀公十二年》載,魯哀公和吳王相會,吳王請求結盟,哀公不想結盟,叫子貢回答說:“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指心要合於義,言要締結信約。這裏是借用,意思稍變。 荀卿:即荀子。《荀子·非相篇》:“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 黼扆:原意是古代帝王座後的屏風,上面刻有斧形花紋。這裏指天子。 秉文:作“秉筆”。秉筆:即拿筆作文。 斐:有文采的樣子。

《章表》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二篇,論述章、表兩種相近的文體。本篇所論章、表,和以下兩篇所論奏、啓、議、對等,都是封建社會臣下向帝王呈辭的文體。這類文體,歷代名目繁多,且不斷有所變化。以上幾種,是先秦到魏、晉期間幾種常用的文體。

賞析

本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章表的意義及其產生、形成過程。第二部分評論漢、晉期間一些主要章表的成就。第三部分論章表的寫作特點,提出“繁約得正,華實相勝”的基本要求。 章表這類向帝王的呈文,文學意義是不大的。篇中反覆提到“對揚王庭”、感恩戴德等,固然是這類文章中屢見不鮮的,也反映了劉勰較爲濃厚的封建意識。但章表奏議既是直陳帝王之制,往往就是歷代文人的精心之作。從蕭統的《文選》開始,這類文章爲歷代作者和選家所重視,是有一定原因的。即本篇所論及的孔融《薦禰衡表》、諸葛亮《出師表》等,也是古來傳頌不絕的名篇。所以,研究這類作品,不僅爲研究古代文體論所必須,對探討古代陳情議事的散文,也是不可不注意的一個方面。劉勰論章表,對漢、晉作品大多做了過高評價,唯不滿於魏初的靡麗不足之作;雖主張“華實相勝”,卻明確提出“以文爲本”,強調“君子秉文,辭令有斐”。對“詩賦欲麗”的作品,劉勰主張“述志爲本”(《情采》);對須要“肅恭節文”的章表,卻主張“以文爲本”:這種不同態度,是值得注意的。再就是他反對“情爲文屈”而要求“辭爲心使”,做到辭與意的統一,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垂珠:古代帝王冠冕前後垂掛的玉串。這裏指帝王聽政。
  • 鳴玉:古代貴族身上佩玉,行動時發出聲響,這裏指諸侯上朝。
  • 敷奏:陳奏,向帝王進言。
  • 明試以功:通過實際的功績來考察任用。
  • 四嶽:傳說爲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
  • 八元:傳說中上古高辛氏的八個才德之士。
  • 俞往欽哉:古代堯、舜時帝王命令臣下之詞。俞:表示同意。欽:敬。
  • 書翰:文書,這裏指書面奏章。
  • 獻替:進獻可行的,廢止不可行的。
  • 周監二代:周朝借鑑夏、商兩代的制度。監(jiàn ):借鑑。
  • 再拜稽首:古代一種非常恭敬的禮節。再拜:拜兩次;稽首:磕頭至地。
  • 對揚:對答稱揚,指臣下用言辭來應答、稱揚君命。
  • 休命:美善的命令。
  • 丕顯:非常顯耀。丕(pī ):大。
  • 按劾:揭發彈劾。
  • 執異:提出不同意見。
  • 文明:文采鮮明。
  • 赤白曰章:赤白相間的色彩稱爲章。
  • 《表記》:《禮記》中的一篇。
  • 揆景:測日影。揆(kuí ):測度;景(yǐnɡ ):古「影」字。
  • 《七略》: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漢代劉歆編。
  • 《藝文》:指《漢書·藝文志》 ,東漢班固根據《七略》刪補而成。
  • 故事:舊例。
  • 職司:各部門主管。
  •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
  • 左雄:東漢時期大臣,曾上奏改革察舉制度 。
  • 臺閣:指尚書檯。
  • 胡廣:東漢時期大臣、學者,文章出衆。
  • 典文:典雅的文章。
  • 受冊:接受冊命,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均頒佈冊命文書。
  • 讓表:辭讓官職等的奏表。
  • 文舉:孔融的字。孔融曾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 禰衡:東漢末年名士。
  • 氣揚采飛:氣勢昂揚,文采飛揚。
  • 孔明:諸葛亮的字。
  • 後主:指蜀漢後主劉禪。
  • 華實異旨:文采和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 琳瑀:陳琳、阮瑀,建安七子中的二人。
  • 孔璋:陳琳的字。
  • 陳思:曹植曾被封爲陳思王,這裏藉以指曹植。
  • 體贍:文辭豐富。贍(shàn):富足。
  • 律調:聲律協調。
  • 執轡有餘:好像駕車能手操縱繮繩一樣應付自如。轡(pèi):繮繩。
  • 張 華: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
  • 三讓公封:多次辭讓公侯封爵。
  • 引義比事:引用義理,類比事例。
  • 《鷦鷯》:張華所作的一首詩《鷦鷯賦》。
  • 羊公:羊祜,西晉開國元勳,曾辭讓開府之職。
  • 庾公:庾亮,東晉時期大臣。
  • 《讓中書》:庾亮的《讓中書監表》。
  • 序志聯類:敘述情志,排列事類。
  • 劉琨:東晉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軍事家。
  • 《勸進》:劉琨的《勸進表》 。
  • 張駿: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君主, 《自序》爲張駿所作。
  • 文致耿介:文辭意趣耿介剛正。
  • 造闕:到達朝廷。闕:宮闕,這裏代指朝廷。
  • 風矩:風範矩則。
  • 骨採:文章的風骨和文采。
  • 炳賁:鮮明盛美。賁(bēn):有文采。
  • 典謨:《尚書》中的《堯典》《舜謨》,代指經典。
  • 情僞:真情和假意。
  • :宣揚。
  • 繁約:繁簡。
  • 華實相勝:文采和內容相輔相成。
  • 唇吻不滯:讀起來流暢順口。
  • 黼黻文章:古代禮服上繡的花紋,泛指華美豔麗的色彩或花紋。黼(fǔ ):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黻(fú ):黑青相間的亞字形花紋。
  • :《文心雕龍》各篇篇末總結全篇要旨的四言韻語。
  • 敷表:陳述表奏。
  • 降闕:到朝廷。
  • 獻替:同上文的「獻替」,進獻可行的,廢止不可行的。
  • 黼扆(yǐ ):古代帝王座後的屏風,上面畫有斧形圖案。這裏指代帝王。
  • 貞明:純正明白。
  • 肅恭節文:態度恭敬,注意文辭修飾。
  • 條理首尾:文章前後條理清晰。
  • 秉文:掌握文章寫作。
  • 辭令有斐:語言美好。斐(fěi ):有文采。

翻譯

設立官職,區分職責,高低職位相互聯繫。天子戴着垂珠的冕旒聽取臣下奏事,諸侯佩着鳴響的玉佩前來上朝。臣下以言辭向君主陳奏,君主通過考察功績來任用臣下。所以堯向四嶽詢問治國之事,舜任命八元做事,那些再三推讓的請求,以及君主同意並鼓勵前往的任命,都是臣下在朝廷上口頭陳奏的,並非藉助書面奏章。這樣看來,以言辭陳奏,就是章表的意義所在;通過功績考察任用,就是授予爵位的制度。到了太甲即位,伊尹寫文書告誡他,後來太甲思念常道回到亳都,伊尹又寫文書讚揚他。通過書面文辭進獻可行的、廢止不可行的,這種事情有不少可見。周朝借鑑夏、商兩代,文章的道理更加興盛。大臣們以再拜稽首之禮,應答稱揚君上的美命,接受文字冊封,擔當顯耀的官職。雖然當時言和筆還沒有明確區分,但陳謝的意思是可以看出來的。等到戰國時期,還沒有改變古代的模式,向君王奏事,都稱爲「上書」。

秦朝初期制定制度,將「書」改稱爲「奏」。漢朝確定禮儀,就有了四種文體:一是章,二是奏,三是表,四是議。章是用來謝恩的,奏是用來揭發彈劾的,表是用來陳述請求的,議是用來提出不同意見的。章,就是明顯的意思。《詩經》說「爲章於天」 ,說的是文采鮮明。在文化事物方面,赤白相間就叫做章。表,就是標明的意思。《禮記》有《表記》,說的是人的德行表現在儀表上。在器具樣式方面,測日影的器具叫做表。章和表這些名稱,大概就是從這裏來的。考察《七略》《藝文志》 ,民間謠詠都一定記錄;章表奏議,本是治理國家的關鍵,然而卻缺漏沒有編撰,是因爲各有舊例,保存在各部門主管那裏。

西漢時的表謝文章,留存下來的篇章很少。到了東漢,察舉人才一定要考章奏。左雄的表議和奏議,成爲尚書檯效法的標準;胡廣的章奏,被認爲是天下第一:這些都是當時傑出的手筆。看胡廣謁陵的章奏,足以看出其文章典雅優美。從前晉文公接受冊命,三次辭讓後才聽從命令,所以東漢末年的辭讓表,以三次辭讓爲標準。曹操說「寫表不一定非三次辭讓不可」,又說「不要浮華」。所以魏初的表章,注重指事切實,若追求華麗,就不足以稱爲美。至於孔融的《薦禰衡表》,氣勢昂揚,文采飛揚;諸葛亮辭別後主的表文,情志表達充分,文辭通暢;雖然它們文采和內容的側重點不同,但都是表文中的佼佼者。陳琳、阮瑀的章表,在當時很有名譽;陳琳以文辭剛健著稱,這就是他們的特點。曹植的表文,在衆多才士中獨佔鰲頭。看他的表文辭采豐贍,聲律和諧,文辭清新,情志顯明,根據不同事物製作巧妙,隨着變化產生意趣,就像駕車能手操縱繮繩一樣應付自如,所以能根據緩急而合乎節拍。到了晉初的文書寫作,張華是傑出的。他的三次辭讓公侯封爵的表文,道理周全,言辭簡要,引用義理、類比事例,都必然恰到好處,世人珍視他的《鷦鷯賦》 ,卻不太重視他的章表。羊祜辭讓開府之職的表文,在前人的談論中很受讚譽;庾亮的《讓中書監表》,比以往的記載確實優美。敘述情志,排列事類,顯得文雅。劉琨的《勸進表》,張駿的《自序》,文辭意趣耿介剛正,都是陳述事情的優秀表文。

推究章表的作用,是用來在朝廷上對答稱揚君命,表明內心的想法。它既是個人才華的體現,也是國家的榮耀。章用於到朝廷謝恩,風範矩則應該明確;表用於呈給君主陳述事情,風骨文采應該顯耀:依照名稱來考覈實際內容,是以文章爲本的。所以章的格式鮮明盛美,志在學習經典;要做到簡要而不簡略,明瞭而不膚淺。表的體制內容豐富,情感真假多變。一定要用雅正的意義來宣揚,用清新的文辭來展現其華麗。然而懇切的言辭是由內心驅使,浮誇的情感則是受文辭所左右。一定要做到繁簡恰當,文采和內容相輔相成,讀起來流暢順口,那就符合規則了。子貢說「用內心來控制,用言辭來表達」 ,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荀卿認爲「觀察一個人的美好言辭,比禮服上的花紋還要華麗」 ,也可以用來說明這個道理吧?

讚辭說:陳述表奏來到朝廷,向君主進獻可行的,廢止不可行的。言語一定純正明白,意義宏偉遠大。態度恭敬注意文辭修飾,文章前後條理清晰。君子掌握文章寫作,語言美好斐然。

賞析

《文心雕龍·章表》全面論述了章、表等向帝王陳辭的文體。劉勰先從設官分職的角度闡述章表產生的背景與用途。接着詳細追溯這些文體的發展沿革,從堯舜時代的口頭陳奏到秦漢時期各類名稱與用途的明確規範,展現出文體演變的歷程。

在評論部分,作者列舉了諸多不同時代文人的章表作品,對孔融、諸葛亮、曹植、張華等衆多作家章表的藝術特色和成就給予點評,分析中肯精到,爲後人欣賞與理解這些作品提供了重要視角。同時明確指出章表的寫作要求,強調其需兼具明確的目的,如謝恩、奏事等,又要注重文采與風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用典雅的文辭恰當傳達真摯的情感 ,且要達到繁簡適宜、華實相勝的境界。 整體而言,本篇體現了劉勰對章表文體深入細緻的研究,展現出其文學批評的精妙之處,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創作都有着深遠的啓示作用 。

劉勰

劉勰

劉勰,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 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