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和韓南澗尙書韻
今日復何日,黃菊爲誰開?淵明謾愛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關人何事?政自不能不爾,誰遣白衣來。醉把西風扇,隨處障塵埃。
爲公飲,須一日,三百杯。此山高處東望,雲氣見蓬萊。翳鳳驂鸞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臺。歸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拼音
譯文
今天又是什麽日子呢?黃菊為誰開的呀?陶淵明最愛九月九日,因為這是黃菊開放的日子。他為什麽那麽愛黃菊呢?我看,這是因為他憤世嫉俗,看不慣世情的姦詐,胸中積累了不少的不愉快的事,像起伏不平的小山;菊花的凌雪傲霜的品格,與他本人的清廉正直是一致的,因此他藉菊花寄託自己情思。我飲酒關別人什麽事?這正是因為我退居山林,纔藉酒消愁,這是很平常的事,也不得不這樣做,用不著在這方面作文章。我飲酒還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你們看,又是誰派白衣使者送酒來了。現在國家到處都是障礙抗金救國的塵埃,我喝醉了酒,用西風把它們統統地扇掉。
和你同飲,一天必須喝上三百杯。我們登上這座山的最高處,嚮東方望去,從淡落飄忽的雲氣裏,看見了蓬萊僊島的勝景。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你坐著是用鳳鳥毛作的華蓋的車,用三隻鸞鳥駕著奔向蓬萊去了。我雖然是一個落佩倒冠,罷職在家的閑人,即使是帶著病也要登上高臺為你送行。夜深了,在回來的路上,踏著明月,衹有明月照著我的影子,隨著我徘徊不定。
注釋
「九日遊雲洞,和韓南澗尙書韻」句:四卷本甲集作「九日遊雲洞,和韓南澗韻」。
九日:農歷九月九日又稱重九、重陽。古人在九月九日爲登高賞菊的節日。
雲洞:《上饒縣志·卷五·山川志》:「雲洞在縣西三十里開化鄉,天欲雨則興雲。」《南澗甲乙稿·卷一·雲洞》詩題下自注云:「在信州西。」詩云:「揮策度絕壑,撐空見樓臺。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老僧如遠公,譍門走蒿萊。下馬問所適,褰衣指崔嵬。飛闌倚石磴,曠蕩無纖埃。坐久意頗愜,爽氣生樽罍。仙棺是何人,蛻骨藏莓苔。舉酒一酌之,慨然興我懷。丹砂固未就,白鶴何時來。不如生前樂,長嘯且銜盃。」
韓南澗: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開封人。辛稼軒居信州,與韓相鄰,往來唱和頻繁。《上饒縣志·寓賢》:「(南澗)徙居上饒,所居之前有澗水,改號南澗。」《花庵詞選》:「韓元吉,字無咎,號南澗。名家文獻,政事文學爲一代冠冕。」陸心源《宋史翼·卷十四·韓元吉傳》:「韓元吉,字無咎,開封雍丘人,門下侍郎維之元孫。徙居信州之上饒,所居之前有澗水,改號南澗。詞章典麗,議論通明,爲故家翹楚。乾道三年,除江南轉運判官。八年,權吏部侍郎。九年,權禮部尙書、賀金生辰使。凡所以覘敵者,雖駐車乞漿,下馬盥手,遇小兒婦女,皆以語言挑之,往往得其情。淳熙元年,以待制知婺州。明年,移知建安府。旋召赴行在,以朝議大夫試吏部尙書,進正奉大夫,除吏部尙書。五年,乞州郡,除龍圖閣學士,復知婺州。東萊呂祖謙之婿也。元吉少受業於尹和靖之門。與葉夢得、陸游、沈明遠、趙蕃、張浚等唱和。政事文學爲一代冠冕。著有《易繫辭解》、《焦尾集》、《南澗甲乙稿》。」
尙書:官名。始於戰國,到隋唐設門下、中書、尙書三省。宋承唐制。尙書省下設:吏、戶、禮、刑、工等六部,各設尙書,掌管全權。韓南澗曾任吏部尙書。
謾愛:四卷本作「漫愛」,胡亂愛、隨便愛,這裏是反義詞,應作「最愛」講。
淵明謾愛重九: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序:「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詩有「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之句,宋·湯漢注:「魏文帝書云:『九爲陽數,而日月幷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
胸次:心裏。《莊子·田子方》:「喜怒衣樂不入於胸次。」
崔嵬:有石峰的土山。《詩經·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聵。」
胸次正崔嵬:宋·黃庭堅《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平生四海蘇太史,酒澆不下胸崔嵬。」又《送王郎》:「酒澆胸次之壘塊。」晉·陶淵明《九日閑居》:「酒能祛百慮,菊爲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即其胸中之鬱結不平也。
政自不能不爾:《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安從容就席,坐定,謂温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後置人邪?』温笑曰:『政自不能不爾耳。』遂笑語移日。」
白衣: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九日無酒,出籬邊悵望久之,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醉把西風扇,隨處障塵埃。」句:《晉書·卷六十五·王導傳》:「於時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而執朝廷之權,旣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汙人。』」塵埃,指主和派。
「須一日,三百杯。」句:形容喝酒之多。唐·李白《襄陽歌》:「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蓬萊:古代神話傳説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這裏指京城。
雲氣見蓬萊:《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北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璧門金闕倚天開,五見宮花落古槐。明日扁舟滄海去,卻將雲氣望蓬萊。』此劉貢甫詩也,自館中出知曹州時作。舊云『雲裏』,荊公改作『雲氣』。」
翳(yì)鳳:是説用鳳鳥毛作的華蓋車。翳,同「翼」,用羽毛作的華蓋。
驂(cān)鸞:是三隻鸞鳥駕的車。驂,一車駕三馬,或一車駕四馬,中間兩馬叫「服」,旁邊的兩馬叫「驂」,也叫「騑」。
翳鳳驂鸞:意謂韓南澗走的時候,車馬華麗,隨從人員很多。唐·杜甫《寄韓諫議》詩:「或騎騏驎翳鳳皇。」唐·杜牧《早春閣下寓直》詩:「王喬在何處,清漢正驂鸞。」宋·張孝祥《水調歌頭·與喩子才登金山》:「揮手從茲去,翳鳳更驂鸞。」
落佩倒冠:唐·杜牧《晚晴賦》:「若予者則謂如何,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休休兮眞徇其愚而隱居者乎。」落佩,除去官員的佩帶;倒冠,摘掉官員戴的帽子。
抱病:帶病。杜甫《九日》詩:「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歸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句:唐·李白《月下獨酌》詩:「月旣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亂。」宋·蘇軾《同王勝之遊蔣山》:「歸來踏人影,雲細月娟娟。」踏明月,四卷本作「有明月」。
序
《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和韓南澗尙書韻》是辛稼軒和韓南澗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九月九日同遊雲洞的時候,寫的一首詞。
詞的上闋説陶淵明「謾愛重九」是因爲胸裏「正崔嵬。」陶淵明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名士,他之所以愛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尙品格,寄託自己的心胸。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與陶淵明相同,所以用「黃菊開」、「愛重九」、「正崔嵬」表示對陶淵明的同情與歌頌。
辛稼軒落職後,藉酒消愁,可能受到一些人的議論,「政自不能不爾」,酒能使人樂、使人悲,也能使人興奮,作者想「醉把西風扇」,把那些破壞抗戰、恢復祖國大業的塵埃,用西風統統扇掉。這表現了作者的憤怒與不平,也體現了他與菊花那樣的堅強剛貞的鬬爭精神。
下闋仍然希望「雲山見蓬萊」,盼望韓南澗乘「翳鳳驂鸞」東上京城。作者在這裏用對比的方法,筆鋒急轉,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嚮南宋王朝提出了憤怒的抗議。最後在送別韓南澗的歸路上,見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別依依和孤獨寂寞之感。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醜奴兒 · 蕪露麥荒池柳柳 》 —— [ 宋 ] 辛棄疾
- 《 阮郎歸 · 耒陽道中爲張處父推官賦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遊南巖,和范廓之韻 》 —— [ 宋 ] 辛棄疾
- 《 壽趙茂嘉郎中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虞美人 · 夜深困倚屏風後 》 —— [ 宋 ] 辛棄疾
- 《 謁金門 · 和廓之五月雪樓小集韻 》 —— [ 宋 ] 辛棄疾
- 《 醉書其壁 》 —— [ 宋 ] 辛棄疾
- 《 杏花天 · 牡丹昨夜方開徧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