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 賦水仙

雲臥衣裳冷。看蕭然、風前月下,水邊幽影。羅韈生塵凌波去,湯沐煙波萬頃。愛一點、嬌黃成暈。不記相逢曾解珮,甚多情、爲我香成陣。待和淚,收殘粉。 靈均千古《懷沙》恨。記當時、匆匆忘把,此仙題品。煙雨凄迷僝僽損,翠袂搖搖誰整。謾寫入、瑤琴《幽憤》。絃斷《招魂》無人賦,但金杯、的皪銀臺潤。愁殢酒,又獨醒。
拼音

所属合集

#水仙

注釋

賀新郎:後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爲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爲準。一百十六字,前後闋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悽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賦水仙:《陽春白雪》作“水仙”。 雲臥:高臥於雲霧繚繞之中。謂隱居。 “雲臥衣裳冷”句:唐·杜甫《游龍門奉先寺》詩:“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蕭然:空寂、蕭條。 風前月下:唐·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遊樑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牀。”後以“風前月下”指良辰美景。 生塵:四卷本甲集作「塵生」,《陽春白雪》及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二十一·〈花部·水仙花·賀新郎〉》引用並同四卷本。 “羅襪(wà)生塵凌波去”句: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宋·黃庭堅《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爲之作詠》詩:“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羅襪,絲羅制的襪;凌波:在水上行走。 煙波:四卷本作“煙江”,煙霧瀰漫的江面。 解佩:解下佩帶的飾物。《列仙傳·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悅受,而懷之中當心。趨去數十步,視佩,空懷無佩。顧二女,忽然不見。” 收殘粉:《陽春白雪》及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二十一·〈花部·水仙花·賀新郎〉》並作“搵殘粉”。 靈均:戰國楚文學家屈原的字。《史記·卷八十四·〈屈原列賈生傳·屈原傳〉》:“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髪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沈汨羅以死。”《楚辭·離騷》:“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東晉·王嘉《拾遺記·卷十·〈諸名山·洞庭山〉》:“屈原以忠見斥,隱於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採柏實以全桂膏,用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 《懷沙》:《楚辭·九章》中的篇名。《史記·卷八十四·〈屈原列賈生傳·屈原傳〉》謂此篇爲屈原自沈汨羅江前的絕筆,述其懷沙礫以自沉之由。後以“懷沙”爲因忠憤而投水死義之典。 記當時:四卷本作“□當時”,《陽春白雪》及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二十一·〈花部·水仙花·賀新郎〉》並作“恨當時”。 此仙: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二十一·〈花部·水仙花·賀新郎〉》及《翰墨全書·後戊集·卷五》引並作“此花”。 僝僽(chánzhòu):亦作“僝偢”,煩惱、憂愁。 搖搖:《翰墨全書·後戊集·卷五》作“輕輕”。 瑤琴《幽憤》:琴調有《水仙操》,晉·嵇康有《幽憤詩》。《晉書·卷四十九·嵇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後安爲兄所枉訴,以事繫獄,辭相證引,遂復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縲紲,乃作《幽憤詩》。” “但金盃的皪(delì)銀臺潤”句:宋·楊萬里《千葉水仙花》詩有序雲:“世以水仙爲金盞銀臺,蓋單葉者其中真有一酒盞,深黃而金色。至千葉水仙,其中花片捲皺密蹙,一片之中,下輕黃而上淡白,如染一截者,與酒杯之狀殊不相似,安得以舊日俗名辱之。要之,單葉者當命以舊名,而千葉者乃真水仙雲。”的皪,明亮、鮮明。 殢(tì)酒:沉湎於酒、醉酒。殢,沉溺於。 獨醒: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二十一·〈花部·水仙花·賀新郎〉》作“還醒”,獨自清醒,比喻不同流俗。

《賀新郎·賦水仙》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稼軒的詞。此詞通過寄情於水仙,來表達其被貶之後寂寞與苦悶的心情,從其文學價値上來看,更是一篇詠水仙的佳作。

賞析

開篇「雲臥」、「衣裳冷」、「月下」、「水邊」,點出時間、地點、天氣。「羅襪生塵」引自《洛神賦》「凌波微步,羅韈生塵」,詞人用以比擬水仙搖曳之態。「一點嬌黃」眞眞寫盡此花之嬌美。「解珮」的典故引自漢代劉向《列仙傳》,説的是兩位仙女解珮贈人的故事,詞人想象自己與水仙子亦有此緣。然此等美景良辰,詞人卻心下黯然,「待和淚,收殘粉」轉承下篇「幽憤」。《懷沙》、《招魂》都是屈原的作品,詞人藉此抒發自己壯志不籌的憤懣之情。「煙雨凄迷,翠袂搖搖」,更添惆悵。瑤琴弦斷,《招魂》無人賦,衹有金杯銀臺,潤澤鮮亮。愁腸無可消遣,衹有沉溺於杯中之物。又奈何,酒醒之後,依舊是孑然一身。 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裏的主體意識,易於感染讀者。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靑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寧和富有靑春活力等。作者在這裏將自己的情與靑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通過水仙之詠,聯繫屈原的騷怨憂憤,流露出自己人生坎坷、政治失意的苦悶和惆悵。輕盈婀娜的水仙承載著深濃悲怨的主題。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