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週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拼音

譯文

從前居住在上京,離別六年常來歸。 今日重來舊居處,凄愴哀痛多傷悲。 東西街道仍原樣,有些房舍已坍頽。 故居周圍走訪遍,鄰里老人少存遺。 漫步探尋前蹤迹,某處令我情戀依。 百年衹是變幻影,寒來暑往歲月催。 常憂生命到盡頭,身體氣力未盡衰。 丢開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飲舉起杯。

注釋

舊居:指陶淵明故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疇(chóu)昔:往昔、從前。疇,發語助詞,無義。 家上京:詩人大約在義熙元年,即由彭澤歸田那一年,從舊居柴桑遷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當距柴桑舊居不遠。 六載:即詩人在上京居住的時間。一本作“十載”。 去還歸:謂常來常往。指經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指寫此詩的時間, 始復來:詩人由上京遷居南村後,已多年(約爲七年)未回柴桑舊居,所以稱這次返回爲“始復來”。 惻愴(cè chuàng):凄傷悲痛。 阡(qiān)陌:本指田間小道,此處指邑中街道,南北爲阡,東西爲陌。 不移舊:沒有改變原先的樣子。 邑(yì)屋:邑指縣城。上京裏在柴桑城外近鎮內,故稱民屋爲邑屋。 或時非:有的與從前不同。 履(lǚ)歷:所經過之處, 周:全、遍。 鄰老:鄰居家的老人。 罕復遺:很少有還活著的。 往迹:過去的蹤迹。 有處:意爲某些地方。有,或也,此處轉爲“某”的意思。 依依:依戀不捨的樣子。 流幻:流動變幻,指人生漂流動蕩,蹤迹不定。 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寒暑日相推:寒來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歲月流逝得很快。 大化盡:指生命結束。大化,原指人生的變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後遂以“大化”作爲生命的代稱。 氣力:指體力。 不及:不待。 衰:衰竭。古人以五十歲爲入衰之年。《禮記·王制》:“五十始衰。”詩人此時已五十餘歲。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句:我常擔心死亡到來,還沒等我體力完全衰竭。 撥置:猶棄置,放在一邊。撥,拂開。 觴(shāng):古代一種酒器。 揮:一飲而盡的動作。

《還舊居》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敍寫舊居房屋的變遷、人事的推移,描繪了一幅蕭瑟衰敗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因環境、體衰而産生的歲月易逝、人生無常的悲慨之情。全詩格調凄凉哀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蕭瑟衰敗的舊居景象,基調凄凉哀怨。房屋的變遷,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會的動蕩,而又像是生命枯榮變幻的必然。全詩以“一觴聊可揮”做結,看似要以及時行樂來驅散心中的“惻愴”和“所悲”,但是詩人的“及時行樂”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現形式:縱浪於“自然”之中,身心達到適意之境。陶淵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園生活的“自然”的基礎之上,他解決人生問題的智慧也是由此生發出來。 陶淵明在回舊居之前已經歷了辭官歸田後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説歷盡艱難困苦,而今體力漸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詩人的惻愴之情。潯陽(今江西九江)爲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與西境重鎮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樞紐。在過去十年中,桓玄篡亂,盧循起義,潯陽地區及左近都有激戰。社會動蕩與戰亂,使潯陽日益凋敝。這首詩表面上似乎是專因環境、體衰而悲慨,但如果聯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之五)來看,那就會令人感到陶淵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詩的最後兩句“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便透露了這一消息。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1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