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江上春山遠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回雁峯前路,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淒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拼音

所属合集

#水調歌頭

賞析

葛長庚的詞最顯著的特點,是語言講究,工於推敲。開頭的“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二句,選用江、山、雲這些巨幅背景入詞,同時用“遠”字、“長”字預示行人遼遠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傷神的時令。因此,起首十字在點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飽含了惜別的全部情緒。這首詞的開頭純用景語,由於一二句意境高遠,所以詞篇剛一開始就將離別的愁緒,渲染得分外的濃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將洶涌而出了。誰知剛說完了這四個字,作者卻突然打住,來了句“時見雙燕語風檣”。“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說還休,這種寫法既寫出情之切,難以表達,同時又使文勢跌宕,於一張一弛之中顯出了作者煉句謀篇的功夫。“雙燕語風檣”是借物寫人,從側面補敘“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滿目”以下三句分別將別時所見、分手遠去、別後獨處三個環節寫了出來。 詞篇寫別離,但離別情緒卻沒有用一個字來正面點染,只用當時所見的江、山、雲、雙燕、飛花烘托離人的辛酸,這在古人詩詞中已屬少見;至於將別去的速度寫得那麼迅疾,近乎是疊用由言別到分手到孤單的一個個鏡頭,則無疑又是抒寫離人悽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兩地遙遠的距離,用“沃”反襯愁腸迴繞的痛楚,都極有分量。“回雁峯前路”是設想中的來日前程。回雁峯爲衡山七十二峯之首,相傳秋雁南飛,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裏,返得了還是返不了呢?“煙樹正蒼蒼”便暗示:那裏渺茫難測,何從預料歸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詞中獨寫“回雁峯”是有講究的。 下半闋,作者用三個字的短句,選取漏、燈、馬三種事物表現行人單調的旅途生涯。其中,寫漏聲用“殘”,寫燈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經歷着一個不眠之夜。“馬蹄香”是用馬蹄尚有踏花餘香,來說明主人公駐足不久。然而漏殘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將開始。“浮雲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寫的是未來的旅程。詞用“浮雲飛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詩文中較爲常見的;而“一身將影”用上“將”字,把“形隻影單”的意思予以翻新,就開始露出逋峭之勢;至“向瀟湘”三字雖只引入地名,但瀟湘爲湘江的別稱,位置在衡山之,連繫上半闋中“回雁峯前路”一句,將詞人心中的留連眷念之情刻畫了出來。 “多少”以下三句寫“一身將影向瀟湘”時的情緒,其中“多少風前月下”即敘述自己的孤獨,又比照往日風前月下的幸福與團聚,在對比中寫盡思念,寫透悽切。“迤邐天涯海角”從回雁峯、瀟湘再往極遠推開,並從“多少風前月下”的美好回憶中驚醒,於是自然吐出了“魂夢亦淒涼”這一撕裂肝肺的呼聲。以“又是春將暮”結尾,既呼應“江上春山遠”,又挽住不盡的跋涉:“無語對斜陽”既呼應“山下暮雲長”,又挽住無窮的淒涼。有了這兩句,就能總攬全篇大旨,使詞作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此外,結處出現“無語對斜陽”的人形象,將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裏,也極耐尋味。 葛長庚有云遊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雋飄逸。這闋詞賦離愁,從“春山”、“暮雲”以下,選用一連串最能叫人愁絕的景物,間用比興與直接抒寫之法,多方面渲染個人情緒,寫得愁腸百轉,深沉鬱結。然而詞篇從“相留相送”寫起,一氣經過回雁峯、瀟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雖千迴百轉,卻能一往直前。氣脈貫通,氣韻生動,實是詞中珍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春山:春日的山。
  • 風檣(qiáng):風中的船帆。
  • :澆。
  • 廻雁峰:在湖南衡陽市南,爲衡山七十二峰之首。
  • 漏聲:古代用滴漏計時,這裡指滴漏之聲。
  • 迤邐(yǐ lǐ):曲折連緜。

繙譯

在江上看到春日的山很遙遠,山下傍晚的雲彩很長。相互挽畱又相互送別,不時能看到一對燕子在風中的船帆上呢喃。滿眼都是紛飛的萬點落花,廻頭看故人在千裡之外,拿起酒盃澆滅愁苦的心情。廻雁峰前的道路,菸霧籠罩的樹木一片蒼蒼。滴漏的聲音漸漸殘了,燈焰也短了,馬蹄還散發著香氣。如浮雲飛絮般,一個人帶著身影走曏瀟湘之地。多少個風前月下,曲折連緜直至天涯海角,連魂魄和夢境也倍感淒涼。又是春天將要過去,默默無語地對著斜陽。

賞析

這首詞意境淒美而略帶哀愁。詞的上闋通過描繪江上春山、暮雲、雙燕等景,營造出一種離別的氛圍,以及對故人的思唸和愁緒。下闋則通過漏聲、燈焰、馬蹄等細節,更突出了旅途的孤獨與淒涼,尤其是“浮雲飛絮”的比喻,生動地表現了漂泊之感。“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進一步強調了這種漂泊的漫長與無奈,以及內心深処的落寞。整躰以景襯情,將作者的愁思和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結尾的“無語對斜陽”更是給人一種深沉的惆悵感,讓人感受到作者在暮春時分的那份寂寥和感慨。

葛長庚

葛長庚

宋閩清人,家瓊州,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爲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覽衆籍,善篆隸草書,工畫竹石。寧宗嘉定中詔徵赴闕,對稱旨,命館太乙宮。傳其常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詔封紫清道人。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 ► 1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