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胡行 · 歌魏德

堯任舜禹,當復何為。 百獸率舞,鳳凰來儀。 得人則安,失人則危。 唯賢知賢,人不易知。 歌以詠言,誠不易移。 鳴條之役,萬舉必全。 明德通靈,降福自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百獸率舞:各種野獸都跟着起舞。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率:都。
  • 鳳凰來儀:鳳凰來翩翩起舞。儀:配合節拍舞蹈。
  • 鳴條之役鳴條(míng tiáo ):古地名,在今河南封丘東。鳴條之役是商湯滅夏的戰役。

翻譯

堯帝任用舜和禹後,自己便無需過多操勞。那時百姓安樂,連百獸都能聽從指揮一起舞蹈,鳳凰也翩翩飛來。得到賢能的人才國家就能安定,失去賢才國家就會陷入危機。只有賢能的人才能辨識出賢才,普通人很難真正瞭解一個人。我用歌聲來表達這些想法,忠誠堅守的信念難以輕易改變。就像鳴條之戰,一切舉動都周全無誤。君主聖明賢德能與神靈相通,上天自然就會降下福祉。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堯任用賢才帶來的太平盛世景象起筆,「百獸率舞,鳳凰來儀」描繪出一幅祥和美好的畫面,爲後文講述賢才的重要性埋下伏筆。接着論述「得人則安,失人則危」,直接點明賢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突出人才是國家穩定的關鍵因素。「唯賢知賢,人不易知」進一步闡述了識別人才的困難,增加了詩作的深度。「鳴條之役,萬舉必全」借用商湯滅夏這一歷史事件,強調賢君聖明決策所帶來的功績。最後「明德通靈,降福自天」表達出君主若能以賢德治國,便能感天動地獲得上天庇佑,實則是在勸誡統治者要廣納賢才,以修德爲要,才能國家太平昌盛,實現理想的政治願景。整首詩圍繞賢才與治國理政展開,兼具深刻的政治思想和較強的文學性。

曹丕

曹丕

魏文帝,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桓,魏武帝與武宣卞皇后之嫡長子。曹魏開國皇帝,黃初元年(西元二二〇年)至黃初七年(西元二二六年)在位。魏文帝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説。黃初元年正月,魏武帝逝世,繼任丞相、魏王。後受漢禪登基。 ► 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