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諧錄 · 盲苦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拼音

注釋

有盲人過乾涸的溪流,(在)橋上失足墜落,兩手攀住橋欄杆,戰戰兢兢抓緊,自認為(一旦)失手必定墮入深淵的。經過的人告訴他説:「不要怕,盡管放手下來,是實地。」盲人不信,抓著欄杆不聽地哭號,(時間)久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實地,何必(這麽)久苦自己呢?」“大道(眞理)很平實,在黑暗中守著迷茫,執著地獃在角落獨自守舊的人,看看這(故事該)省悟啊!
劉元卿

劉元卿

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坊樓南陂藕下村人。「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門後期大家,在理學、教育和文學等領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豐,有《劉聘君全集》,《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鑒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等,其中寓言集《賢奕篇》被收入《四庫全書》。劉元卿自幼苦讀,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嚮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絶意功名,回到家鄉,硏究理學,收徒講學。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爲「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爲「泰山北斗」。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爲「江右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官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爲「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爲「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衹好應召入京。不久,即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