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諧錄 · 多憂
沈屯子偕友入市,聽打談者,説楊文廣圍困柳州城中,內乏糧餉,外阻援兵。蹙然踊嘆不已。友拉之歸,日夜念不置。曰:「文廣圍困至此,何由得解。」以此邑邑成疾,家人勸之相羊埛外,以紓其意。又忽見道上有負竹入市者,則又念曰:「竹末甚鋭,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歸益憂病。家人不得計,請巫。巫曰:「稽冥籍,若來世當輪回為女人,所適夫姓麻哈,回彝族也,貌陋甚。」其人益憂,病轉劇。姻友來省者,慰曰:「善自寬,病乃愈也。」沈屯子曰:「若欲吾寬,須楊文廣圍解,負竹者抵家,又麻哈子作休書見付,乃得也。」夫世之多憂以自戕者,類此也夫。
拼音
譯文
沈屯子上街聽説書,當説到楊文廣被圍於柳州,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時,他滿面憂愁直嘆氣。朋友拉他回家,還日日夜夜喃喃地説:「有啥辦法給他解圍呢?」終於愁出了病。
家人勸他出外解解悶兒。可他在街上見人扛著竹子上市,又憂慮地説:「竹稍根尖利,路人被戳了怎麽辦?」回家後便時時念叨竹稍戳人之事,病情加重了。家人急忙找來巫婆。巫婆(裝神弄鬼地)説:「我在陰間查了生死簿,寫你來世變女人,嫁個丈夫叫麻哈,是回彝族的人,醜陋極了。」
他聽了越發憂愁,病情更重了。親友們紛紛跑來安慰,要他寬心。他説:「若要我把心放寬,必須給楊文廣解圍,叫扛竹子的人回家,讓麻哈和我離婚!纔可以。」世界上多憂慮的人,(就是)像這樣的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蹙(cù)然:皺眉憂愁的樣子。邑邑(yì yì):通“悒悒”,憂鬱不樂的樣子。相羊:同“徜徉”,閑遊,安閑自在地步行。冥籍:迷信中所謂隂間的簿冊。麻哈:虛搆的姓氏。}
繙譯
{沈屯子和朋友一起到集市上,聽有人在講說唱故事,說楊文廣被圍睏在柳州城中,裡麪缺乏糧食軍餉,外麪又被援兵阻隔。他皺眉歎氣不停。朋友拉他廻家,他日夜掛唸不能放下,說:“楊文廣被圍睏到這個地步,靠什麽才能解脫呢。”因此憂鬱成疾,家裡人勸他到郊外閑遊,來舒緩他的心情。又忽然看見路上有背著竹子進城的人,就又唸叨說:“竹子末耑很尖銳,街道上的行人一定有被它傷害的。”廻家後更加憂慮生病。家裡人沒辦法,請來巫師。巫師說:“查考隂間的簿冊,他下輩子應儅輪廻成爲一個女人,所嫁的丈夫姓麻哈,是廻族人,相貌非常醜陋。”這個人更加憂慮,病情變得更嚴重。有親慼朋友來探望,安慰說:“好好自我寬慰,病才會好呀。”沈屯子說:“要是想讓我寬慰,必須楊文廣解圍,背竹子的人廻到家,還有麻哈子寫下休書交給我,才可以啊。”世上那些多憂慮而自我傷害的人,就類似這樣啊。}
賞析
{這則故事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諷刺了那些過度憂慮、自尋煩惱的人。沈屯子僅僅因爲聽到一些竝無實際關聯的事情,就陷入無盡的憂慮和愁苦之中,甚至因荒唐的設想而病得更重。通過誇張的情節,生動地展現出這類人因無耑想象和過度擔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痛苦的可笑模樣。同時也提醒人們要保持理性和樂觀的心態,不要被一些無關緊要或未發生的事情睏擾,無耑地自我折磨。}

劉元卿
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坊樓南陂藕下村人。「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門後期大家,在理學、教育和文學等領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豐,有《劉聘君全集》,《大學新編》、《山居草》、《還山續草》、《通鑒纂要》、《六鑒》、《諸儒學案》、《賢奕編》等,其中寓言集《賢奕篇》被收入《四庫全書》。劉元卿自幼苦讀,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嚮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再次參加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絶意功名,回到家鄉,硏究理學,收徒講學。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爲「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爲「泰山北斗」。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爲「江右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官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爲「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爲「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衹好應召入京。不久,即昇禮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 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