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銀漢紅牆:唐·李義山《代應》:「本來銀漢是紅牆,隔得盧家白玉堂。」
星辰:唐·李義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思:絲。
心:芯。皆雙關語。
序
「綺」本意爲「有花紋的絲織品」,後來引申爲「美麗」,「綺懷」自是一種美麗的情懷,對清代詩人黃鹿菲來說,這種美麗來自一種愛情失落無處尋覓的絕望,因而更加悽婉動人。
黃鹿菲年輕時曾同自己的表妹兩情相悅,但故事卻僅有一個溫馨的開始和無言的結局。正因如此,在《綺懷》之中,籠罩着隱隱約約的感傷。這種感傷,被那種無法排解的甜蜜回憶和苦澀的現實糾纏着,使得詩人一步步地陷入絕望中。
首聯「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明月相伴,花下吹簫,美好的相遇。但是這衹是一個開始。那伊人所在的紅牆雖然近在咫尺,卻如天上的銀漢一般遙遙而不可及。
第二聯「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這是最讓人稱道的一聯,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記錄着花下吹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卻只有陪伴自己這個傷心之人。詩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現,而正是因爲這種清醒,纔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在黃鹿菲的詩中,所有虛幻的安慰全消失了,衹有一個孤獨的人依舊保持着一種望月的姿勢,思念的姿勢。試想,詩人獨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溼了自己的衣裳,打溼了自己的心靈。而這種等待的盡頭卻衹能是一片虛無,這種思念的幻滅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滅卻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態,正是最爲絕望的一種心態。第三聯「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這句可以和李義山的《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相媲美。春蠶吐絲,將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詩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將自己重重包圍。春蠶吐絲盡頭是繭,是死,紅燭流淚的盡頭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間最爲絕望的結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義山《代贈》詩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句。
尾聯「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尾聯同首聯呼應,三五年時三五之月,自然是「幾回花下坐吹簫」的往昔,而那時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釀成苦澀的酒。而這種苦澀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因爲,詩人無法不想念,也就無法同往昔和現實的夾縫之中突圍出來。法國著名詩人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也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黃鹿菲的七言律詩《綺懷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爲這種絕望而更有了魅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綺懷:美麗的情懷。
- 銀漢:銀河。
- 紅牆:紅色的牆,常代指女子居住之処。
繙譯
多次在花下坐著吹簫,那銀河和紅牆讓人遙望而不可及。像這樣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又是爲了誰在這風露中站立到半夜。纏緜的情思像抽盡了殘繭,宛轉的心如同被剝後的芭蕉那樣傷痛。十五嵗時候的那個十五的月亮啊,可歎那盃酒也不能消除我的愁苦。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往昔美好情感的懷唸和追思,以及如今的感傷和無奈。詩中通過“花下吹簫”“銀漢紅牆”等意象營造出一種美好而遙遠的氛圍。“似此星辰非昨夜,爲誰風露立中宵”這兩句更是精妙,強調了時光的流逝和情感的執著。後兩句則用“殘繭”“剝後蕉”生動地表現出內心的痛苦和糾纏。全詩情感真摯深沉,意境淒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黃景仁
黃景仁,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爲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爲“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1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