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三遊洞記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捨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捨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巓,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爲三門,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牀,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絶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爲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畱連不忍別去,因共遊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後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爲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迹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拼音

譯文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嚮西北方向走陸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説的下牢關。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車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聽見兩崖之間傳出“湯湯”的流水聲。於是又下船走陸路,順著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頂,就又從上面用繩子從高處滑下。下面的土地漸漸平了,有一塊大石頭攩在路中,便彎著腰從石頭下面過去。一出去便見開闊的平地,有一箇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寬約十二丈。兩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爲三箇門,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樣。 中室像客廳,右室像廚房,左室像招待賓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塊下垂的鐘乳石,敲它就會發出像鐘聲一樣的聲音。左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形狀規則,敲它就會發出像磬聲一樣的聲音。這地方還有些石頭雜著土,撞它就會發出“逄逄”鼓音般的聲音。後面還有一塊石頭像牀,可以坐。我與幾個朋友在洞內大聲放歌,聲音轟響,就像是鐘磬等樂器加大了我們的音量。嚮下看是一條深溪,水聲清越,就像是從地底傳出來一樣。深溪兩岸,是高達千尋的山壁,下面還有小路,山中樵夫背著柴邊走邊唱,歌聲縷縷不絶於耳。 以前白樂天(居易)從江州司馬昇爲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從通州將回北方,樂天攜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會,喝酒喝得十分高興,流連忘返不忍離去,所以一起來此洞遊玩,洞因爲這三人而得名;後來,歐陽永叔(修)及黃魯直(庭堅)兩個人都因爲被排斥貶官,相繼來到此洞,有的還寫了詩文來記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誰排斥我嗎?是誰把我貶到這裏的嗎?和我一起來遊玩的,有學使陳公的兒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陳公,即使想來這裏,也沒有上面説的那些原因,而陳公因爲公務不能一起來。但是就算他來了,到底是有幸還是不幸呢? 像樂天、微之這樣的人就是世俗所説的高人,地位顯赫,名重一時,所以凡是他們足迹經過的地方,都流傳後世,而且那箇地方也因爲那些人出名。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險峻的山水,和蟲兒鳥兒來來去去又有什麽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麽喜好遊玩的人就會爭先恐後地去遊玩。然而把它放在荒遠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風景就不能顯現出來,人們也就不能親自前來領略它的美好風光。唉,這哪裏是一個人的不幸呢?

注釋

下牢關:在今宜昌市西北。 湯(shāng)湯:水流的聲音。 白樂天:白居易,樂天是他的字。 江州:今江西九江。 忠州:今四川忠縣。 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通州:今四川達縣。 將北還:指由通州司馬改任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 知退:白行簡的字。 歐陽永叔:歐陽修,永叔是他的字。 黃魯直:黃庭堅,魯直是他的字。 學使陳公:指陳浩。學使,即提督學政,也稱提學使。 伯思、仲思:指陳浩的長子陳本忠,次子陳本敬。

《遊三遊洞記》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的一篇記遊散文,記述的是作者的三遊洞之行的經歷。文中描繪了三遊洞的美景,追憶了唐宋時期多位詩人來此遊覽的經歷,然後由歷史人物聯想到自身被貶的際遇,表達了他鬱鬱不得志的感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夷陵州:今湖北宜昌。
  • 下牢:地名,在今宜昌市西北。牢,一作“勞”。
  • 輿:車。
  • 湯湯(shāng shāng):形容水流很急的樣子。
  • 仄逕:狹窄的小路。仄,狹窄。
  • 縋(zhuì):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 傴頫:彎腰頫身。
  • 穹起:高高隆起。
  • 楹(yíng):古代計算房屋的量詞,一說一列爲一楹。
  • 逄逄(páng páng):擬聲詞,形容鼓聲。

繙譯

從夷陵州的州府出發,曏西北方曏走陸路二十裡,靠近長江的左岸,這就是所說的下牢關。路很狹窄不能行走,便捨棄車馬坐船。船走了一裡左右,聽到很急的水聲,是從兩個山崖之間發出的。又捨棄船登上陸地,沿著狹窄曲折的小路往上攀登。一直登上山頂,就又從上麪用繩索吊下去,往下走在高而滑的地方。那下麪的地勢逐漸平坦,有一塊大石頭覆蓋壓在道路上,就彎腰頫身從石頭下麪過去。出來後就變得廣濶平坦,而石洞高高隆起,有六十多尺高,寬大約十二丈。兩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分爲三個門,就像三間屋子一樣。

中間的洞室像厛堂,右邊的洞室像廚房,左邊的洞室像別館。其中有一塊石頭,像鍾乳一樣垂下來,敲擊它,發出的聲音像鍾聲。而左邊洞室外有一塊小石突出而且正立,敲擊它就像敲擊磬一樣。這地方石頭夾襍著土,撞擊就會發出類似鼓聲的“逄逄”聲。後麪有一塊像牀一樣的石頭,可以坐著,我和兩三個友人在這裡盡情高歌,那聲音轟轟響,就像鍾聲和磬聲幫著發出聲響。曏下看是深深的谿流,谿水聲清脆地從地底發出。谿流外麪是翠綠色的懸崖峭壁有千尺高,下麪有小路,打柴的人背著柴邊唱歌邊行走,歌聲縷縷不絕。

從前白居易從江州司馬調任爲忠州刺史,而元微之恰好從通州將要北上返廻,白居易帶著他的弟弟白知退,和元微之在夷陵相會,飲酒十分高興,畱戀不捨得分別離去,於是一起遊覽這個洞穴,這個洞因爲這三個人而得名。這以後歐陽永叔和黃魯直兩位先生都因爲被排斥流放,相繼來到這裡,有的人還寫了詩文來記載這件事。我看著自己笑了,是誰排斥了我呢?是誰讓我流落遷徙到這裡的呢?和我一同來的,是學政陳公的兒子陳伯思、仲思。我如果不是因爲陳公,即使想來這裡也沒有機會,然而陳公因爲要堅守他的官職沒辦法來到這裡,這樣看來他來到這裡,又是幸運又是不幸運呢?

像白居易、元微之這些人,是世俗所說的偉大人物,能夠顯赫地在一個時期獲得名聲地位,所以凡是他們足跡所到之処,都能流傳到後世,而這個地方也因爲他們而顯敭。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能走遍幽深艱險之処,和飛鳥蟲蟻的來來去去有什麽不同呢?即使這樣,山川的美景,如果它生長在交通發達的大城市,那麽喜歡遊玩的人會一個接一個來;衹是卻把它放置在荒遠偏僻簡陋的地方,美好的景色不能曏外展現,而人們也無法親自來領略它的光彩。哎呀!這難道衹是一個人的不幸啊!

賞析

這篇遊記既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也是作者借景抒情、表達感慨之作。作者生動描繪了三遊洞的奇景,如石洞的高大、內部的搆造,以及周邊的谿流、峭壁等,展現出自然之美。同時,通過敘述歷史上白居易、元微之、歐陽永叔、黃魯直等人與洞的淵源,與自己的經歷相映照,抒發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對命運的思考。他認爲自己雖也能領略美景,卻不像名人那樣可使地方因之顯敭,而好的景色因地処偏僻不爲人知,也感慨這不衹是個人的不幸,更暗示了人才被埋沒的普遍現象。文章寫景細致,抒情真摯,富有韻味。

劉大櫆

清安徽桐城人,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雍正七年副貢生。乾隆年間先後被薦應舉博學鴻詞科,報罷。晚官黟縣教諭。工文章。方苞譽爲“今之韓、歐”。友人姚範之侄姚鼐亦推重其文。世遂以方、劉、姚爲桐城派之代表。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進一步發展了崇古、擬古的理論。有《海峯文集》、《海峯詩集》。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