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 ·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衆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衆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爲在何許?云何名爲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爲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爲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衆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衆。’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又當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爲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薰,無以限意食之,使不銷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衆會,猶故不儩。’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佛爲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嗔惱,是嗔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嗔恚,是嗔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爲,是無爲;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琷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衆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爲十?以佈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衆生,是爲十。’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衆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拼音
所属合集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金剛經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見阿佛品第十二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見寶塔品第十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章 · 慾火遠離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九章 · 教誨無差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不思議品第六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維摩詰經 · 觀衆生品第七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所說經 · 菩薩品第四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經 · 囑累品第十四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見阿佛品第十二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法供養品第十三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所說經 · 方便品第二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經 · 諸法言品第五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