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
等觀菩薩 不等觀菩薩 等不等觀菩薩 定自在王菩薩
法自在王菩薩 法相菩薩 光相菩薩 光嚴菩薩
大嚴菩薩 寶積菩薩 辯積菩薩 寶手菩薩
寶印手菩薩 常舉手菩薩 常下手菩薩 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 喜王菩薩 辯音菩薩 虛空藏菩薩
執寶炬菩薩 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 帝網菩薩
明網菩薩 無緣觀菩薩 慧積菩薩 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 壞魔菩薩 電德菩薩 自在王菩薩
功德相嚴菩薩 師子吼菩薩 雷音菩薩 山相擊音菩薩
香象菩薩 白香象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妙生菩薩 華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
梵網菩薩 寶杖菩薩 無勝菩薩 嚴土菩薩
金髻菩薩 珠髻菩薩 彌勒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爾時,一切大衆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羣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爲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羣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譭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嘆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衆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掛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佈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衆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這是我親自聽佛說的:當時,佛在毗耶離城附近的菴羅樹園裏,與八千位大比丘聚在一起,這些大比丘都是無漏大阿羅漢。同時在場的還有三萬二千位大菩薩,這些大菩薩都聲名遠播,爲廣大衆生所熟知敬仰,他們的廣大智慧和六度萬行都已圓滿成就,他們都恆常受到諸佛如來威德神力的護念加持。這些大菩薩已經成爲護持佛法的堅固城池,接受並修持正法,承續慧命;這些大菩薩演說佛法的聲音,就像獅子般的吼聲,美音普聞,周遍十方;這些大菩薩都具有無限悲憫之心,無須衆生的呼籲、請求,便能像朋友一樣主動撫慰、拯救他們;這些大菩薩弘揚佛、法、僧三寶,使之綿延不絕;這些大菩薩降伏衆魔障怨賊,制伏諸外道邪法;這些大菩薩都已完全清淨,永離煩惱惑障的纏縛;這些大菩薩心常清淨而毫無垢染,安住於自由自在的無礙境界;這些大菩薩正念、正定、總持無不圓滿,無礙辯才源源不斷;這些大菩薩具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功德,以及爲隨緣攝化衆生而使用的一切善巧方法和手段;這些大菩薩已經遠離一切顛倒執着,達到了“得無所得”的“無生法忍”境界;這些大菩薩能夠隨順諸法實相演說佛法,運轉法輪而不退失;這些大菩薩透徹理解諸法的相狀、本質及相互關係,通曉一切衆生的根機悟性;這些大菩薩超出大衆之上,獲得總持”、“決疑”、“知根”、“答報”等菩薩四無畏;這些大菩薩以無量功德智慧修其身心;他們的妙相個個都莊嚴美好,形貌絕倫,堪稱第一;因此,他們捨棄了世俗的所有裝飾玩好;這些大菩薩的功德智慧聞名遐邇,響徹寰宇,超過了須彌山頂;他們深信佛法,信心堅固猶如金剛;他們閃耀法寶光芒普照一切,灑下甘露法雨潤澤萬物;他們說法的音聲,在一切衆生種種言語音聲中最爲清淨微妙;他們深諳諸法緣起的真理,已經斷除了各種邪見;他們已經斷除了有邊無邊之邊見,以及一切煩惱習氣;這些大菩薩演說佛法,無所畏懼,如獅子吼;他們所講說的微妙法義,如雷霆震,懾服衆生;這些大菩薩的法身、法音與功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超越於一切形、界之外而遍滿一切法界,不可稱量,也超出任何限量;他們如航海導師,引導衆生從佛法的海洋裏,採集到種種法寶。這些大菩薩都洞達佛法深奧玄妙之義理,悉知衆生在六道輪迴中的狀況,以及心中種種善惡意念,具有了幾近於佛的自在智慧、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些大菩薩雖然已經關閉了通往地獄、畜生等諸惡趣之門,而又投生於五道之中顯現自身,成爲大醫王,善於治療衆生種種疾病,對症下藥,使其服用痊癒;這些大菩薩已成就無量功德,無量佛土都因之而變得莊嚴清淨;因此,凡是見到過這些菩薩,或聽聞到他們說法教化的衆生,無不獲得巨大的利益,這些大菩薩的一切功德善行,都能使衆生受益而不會落空。上面所說的種種功德、善行和智慧,這些大菩薩無不圓滿具足。
他們名號分別是: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徳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像這樣的大菩薩凡三萬二千人。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大梵天天王,如屍棄等,也從各自的四大洲世界來到佛陀說法之處,恭聽佛陀說法。又有一萬二千位天帝從各自四大洲前來與會,入座恭聽。還有其他具有大威神力的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等“天龍八部衆”,都來參加法會,入座聆聽佛陀說法。同時,諸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前來與會,入座聽法。
那時,佛陀爲恭敬圍繞的無量百千與會大衆開示說法,這種情形猶如須彌山王聳立於大海之上;佛陀莊重地安坐於衆寶裝飾的獅子座上,佛光閃耀,映蔽一切前來聽法的大衆。
其時,毗耶離城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名叫寶積,他與五百名長者子一起,都手持用七寶裝飾成的寶蓋,來到佛陀說法的場所,都五體投地,以頭面頂禮佛足,並把各自帶來的寶蓋供獻給佛陀。佛陀的威德神力把這衆多寶蓋合攏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大寶蓋,覆蓋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遼闊廣大的形象也完全在寶蓋中顯現出來。而且,此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以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數顯現於寶蓋之中。又有十方諸佛以及諸法說法的情形,也都顯現其中。
其時,與會諸大衆目睹了佛陀的神通威力後,都讚歎不已,稱說從未曾見過這種景象。於是合掌頂禮佛陀,恭敬地瞻仰佛陀的尊顏,目光不肯暫時舍離。長者子寶積隨即就在佛陀座前,用偈頌稱讚佛陀道: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導衆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羣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爲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羣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譭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衆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着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裏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其時,當長者子寶積唱誦完這首偈頌後,接着又對佛陀說“世尊啊!這五百長者子,都已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他們都希望能夠聽聞如何修得清淨佛土,但願世尊能爲他們演說那些大菩薩修行淨土的實踐法門。”佛陀說:“真是太好了,寶積!你能爲衆菩薩向我詢問修行淨土的法門。請你們專心地聽着,認真地思考,好好地記住,我現在就爲你們解說菩薩的淨土法門。”於是,寶積與五百長者子,都恭受教誨,仔細聆聽。
佛陀說:“寶積啊!各種各樣的衆生世界,就是菩薩的清淨佛土。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菩薩根據他們所要化度的衆生而攝受相應的清淨佛土;根據他們所要調伏的衆生而攝受相應的清淨佛土;根據各類衆生將在什麼樣的國度才能進入佛智慧而攝受相應的清淨佛土;根據各類衆生將在什麼樣的國度才能萌生菩薩道根而攝受相應的清淨佛土。菩薩爲什麼這麼做呢?這是因爲,菩薩建立清淨佛土的目的,都是爲了饒益、濟度衆生。譬如有人想在空曠的平地上建造宮室,完全可以自由隨意而無障研但如果有人想在虛空中建立宮室,肯定不能成功。菩薩建立佛國淨土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爲了成就衆生而發願建立佛國淨土;菩薩發願建立佛國淨土是以成就衆生爲基礎,而不是從虛空中獲取的。
“寶積啊!你應當知道,質樸誠實之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正直不諂衆生來生其佛國;深信堅固之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具足種種功德的衆生來生其佛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信仰大乘的衆生來生其佛國;佈施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能佈施的衆生來生其佛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戒行清淨、圓滿成就十善道業的衆生來生其佛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因忍辱修行而具有三十二種瑞相、莊嚴的衆生來生其佛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勤修一切功德的衆生來生其國佛;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心注一境、攝心不亂的衆生來生其佛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覺悟大道、修得正定的衆生來生其佛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圓滿成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衆生來生其佛國;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因受到菩薩‘四攝法’所攝化而獲得解脫的衆生來生其佛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修習方便法門、於一切法通達無礙的衆生來生其佛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圓滿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的衆生來生其佛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獲得一切功德圓滿具足的佛國淨土;演說消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其國土沒有三惡道及八種無緣聽聞佛法的苦難;自己持守戒行、不譏諷他人犯戒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其國土不僅沒有犯戒之人,就連違反禁戒的名聲都不會有;十善法門是菩薩淨土,菩薩將來成佛時,一切不夭折、大富大貴、行爲清淨、言語誠實、話語柔和、眷屬不離、善於和解糾紛、發言必定饒益他人、不嫉妒、不瞋恚、見地正確的衆生來生其佛國。
“正如上面所說的,寶積啊!菩薩因其質直之心,而能發願、修行;隨其願行,而得深厚堅固的道心;隨其有深厚堅固的道心,而能調伏其意念;隨其意念的調伏,則能如佛法所說而修行;隨其能如佛法所說而修行,則能將功德迴向;隨其將功德迴向,則會有種種方便法門;隨其有種種方便法門,則能濟度成就無量衆生;隨着成就無量衆生,則佛土自然清淨;隨着佛土的清淨,則所演說的佛法自然清淨;隨着所說佛法的清淨,則智慧清淨;隨着智慧的清淨,則其心境自然清淨;隨着心境的清淨,則切功德自然清淨。所以,寶積啊!如果菩薩想要建立佛國淨土,首先應當清淨其心;隨其自心的清淨,則佛土自然清淨了。”
不衆大其時,舍利弗聽了佛陀的這一番話之後,在蒙受佛陀威德神力加被之下,心裏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說菩薩心淨則佛土淨的話,那麼我佛世尊當初做菩薩時,其心境意念難道不清淨嗎?但是這個佛土怎麼會如此污濁不堪呢?
佛陀當即知道了舍利弗心中的疑問,便對他說道:“舍利弗!你怎麼會這樣想呢?日月難道不明亮清淨嗎?但是盲人卻看不見日月的光明清淨。”舍利弗回答說:“不是的,世尊!這是盲者的過失,不是日月的錯誤。”佛陀接着便說道:“舍利弗啊!衆生因爲受到自身煩惱、罪業的障礙,所以看不到如來佛土莊嚴清淨,並不是如來的過失。舍利弗!我的佛土本是莊嚴清淨的,只是你看不見罷了。”
天平合其時,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切勿有這樣的想法,認爲如來此佛土是污穢不淨的。爲什麼呢?因爲我所看見釋迦年尼佛的國土莊嚴清淨,猶如自在天宮一般。”
舍利弗說:“不對啊!我明明看見這個世界上到處是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充滿各種污穢。”
螺髻梵王說:“那是因爲你依憑佛祖的智慧,心中還有高下淨染等種種分別的緣故,所以你纔看見這個世界污穢不淨。舍利弗!菩薩對待一切衆生,都懷有平等之心,心意深虔、堅固、清淨,依憑佛之智慧,因此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莊嚴清淨。”
於是,佛陀即以足指按地,頓時由無數百千精美珍寶莊嚴裝飾的三千大千世界便顯現在與會大衆眼前,此三千大千世界的華麗莊嚴,猶如寶莊嚴佛的無量功德寶莊嚴世界一樣。此時,一切與會大衆都讚歎不已,稱說從未曾見過這種情形,並且發現自己都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
這時,佛陀便對舍利弗說:“舍利弗!你且看看此佛土的莊嚴清淨!”
公示,舍利弗回答說:“是的,世尊!這樣莊嚴清淨的佛國淨土真是我前所未見、前所未聞的,而現在佛國國土的莊嚴清淨完全顯現在眼前。”
佛陀又對舍利弗說:“我佛國國土,從來都是如此莊嚴清淨的,只是爲了濟度那些劣質鈍根的衆生,才方便示現出這具有種種污穢不淨的國土!猶如諸天神同在一寶器中飲食,但卻因各自的福慧功德的不同而看到飯色的差異一樣。就是這樣啊,舍利弗!如果有人自心清淨,他就能看到此佛國國土的功德具足、莊嚴清淨。”
當佛陀示現此莊嚴清淨國土之時,寶積所率領的五百長者子,都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都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佛陀收回剛纔按地的神足,於是世界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三萬二千求聲聞乘解脫的諸天及人衆,由此了悟到一切有生滅的有爲法都是緣起生滅、變化無常的,當下都斷除了一切煩惱惑障,證得了清淨法眼。八千比丘也都捨去了一切執着,斷除一切煩惱惑障,內心獲得解脫而證得阿羅漢果位。
注釋
如是我聞:佛經開卷語,表信順,意爲這是我親自聽佛說的。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如是,信順辭。夫信則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我,是阿難自稱此爲方便義,別有究竟義說。
一時:指佛陀說法之時,不確指具體時間,“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謂爲一時”。智額認爲此經屬於方等時,爲佛陀成道之後第十三年至第二十年之間所說。吉藏認爲此經是佛成道之後第二十六年或第三十年所說。
佛:指釋迦牟尼佛。毗耶離:梵語音譯,又作“毗舍離”、“吠舍釐”、“奢隸夜城”等,意譯爲“廣嚴”,爲古代印度大城,亦是釋迦弘法的重鎮之一。今稱“毗薩爾”,位於恆河北岸,幹達克河以東。菴羅樹園:亦作“庵羅園”、“庵沒羅林”、“庵婆梨園”、“庵婆羅園”等,爲庵沒羅女獻給佛陀的園林,後爲佛陀經常講經說法的處所。庵沒羅女爲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妃,生耆婆。
比丘:梵語,指出家修行的成年男子,意含“乞士”、“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四義。在佛典翻譯中,若漢語中沒有與之相應的語彙,則一般都徑取梵音。大比丘,一般指大阿羅漢,本品末則說:“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菩薩:梵語之簡譯,全譯爲“菩提薩埵”,意爲“覺有情”、“道衆生”,指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大乘衆。菩提,佛道名,爲覺”、“智”、“道”之義。薩埵,指“有情”、“衆生”。
知識:認識、熟知。“知識”原爲朋友之異稱,此處是衆菩薩爲廣大衆生所熟知。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大士處世,猶日月之經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
大智:廣大之智慧,通達一切之事理,又稱爲“一切種智”、“佛智”。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切智”是指了知一切諸法空相的智慧,爲聲聞、緣覺所具有“道種智”是指了知一切諸法種種差別假相的智慧,爲菩薩所具有;“一切種智”是指能夠了悟一切諸法空相與假相(自相)的智慧,爲佛所具有。“大智”在這裏是指“一切種智”,而不是“道種智”。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大智,一切種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衆行爲本。”慧遠《維摩義記》卷一:“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廣,故名大智。”這種大智是由佛之威神教化建立,所以能夠成就。本行:菩薩本來所修之行法,也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行法。慧遠《維摩義記》卷一:“菩薩所修,能爲佛因,故名本行。”菩薩以成就衆生爲最終目標,故以“六度”、“四攝”諸行爲本。“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四攝”即“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師子吼:“師子”即“獅子”。獅子爲百獸之王,它的吼聲能夠攝伏、怖畏羣獸。此喻諸菩薩演說佛法,能夠滅除一切戲論,破除各種異見,攝伏種種異學。
三寶:即佛、法、僧三寶。
魔:梵語簡譯,全譯爲“魔羅”,意爲“擾亂”、“障礙”、“破壞”、“能奪命”等,常常指代一切身心煩惱。一般說法有四種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或思想流派。佛陀在世時,據說有九十六種外道。
蓋纏:即“五蓋”和“十纏”的總稱,泛指一切煩惱。蓋,覆蓋心性,使善法不生之義;“五蓋”指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爲纏縛之義,指纏縛修善之心,使其不能出離生死苦海,證入涅槃解脫;“十纏”指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瞋忿、覆。
無礙解脫:遠離一切煩惱惑障,達到對於一切諸法都通達無礙、自由自在的解脫境界。無礙,即無障礙、無所墨礙。
念定總持:念,指正念。定,爲正定。總持,梵語音譯爲“陀羅尼”,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之義。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即“六波羅蜜多”,爲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途徑或方法。
方便力:方便之力用。“方便”指爲度脫衆生而運用種種善巧的方法和智慧,又稱爲“第七波羅蜜多”。
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與“菩提”同義,指了悟諸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忍,即無生慧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爲名。得此忍,則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日:無所得,不起法忍也。”
轉不退輪:轉動永不退失的佛法之輪。“輪”即佛法之輪。
善解法相:通曉諸法種種差別相狀、本質及相互關係。一切諸法就其本質說,都是無自性之空性;從現象上看,則表現爲種種相狀差別,各具其特殊性。
無所畏:即無所畏怖之意,根據境界差別而分爲“佛無畏”和“菩薩無畏”,各有四種。佛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菩薩四無畏:總持無畏、決疑無畏、知根無畏、答報無畏。
須彌:梵語音譯,即“須彌山”,又作“蘇迷廬山”、“須彌廬山”等,意譯爲“妙高山”、“好高山”、“善高山”、“妙光山”等。原爲印度神話中的山名,後爲佛教沿用。在佛教的世界觀裏,將其視爲衆山之王,高八萬四千由旬,位於一小世界中央。
金剛:即金中最剛之義。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而不會被毀壞,故藉以喻菩薩之深信堅固不可破壞。
緣起:梵語意譯,亦稱“緣生”,意謂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處在普遍的因果聯繫之中,都依一定的條件而生起。緣,指一切事物和現象所依賴的原因和條件。起,就是依條件而生起。
二邊:指偏離中道而相互對立的兩種極端或邊際,由之而產生的見解,稱爲“邊見”。例如,“生與死”、“短與長”、“有與無”等。
無有量,已過量:沒有限量,已經超過了可測量的限度。量,衡量,測量,引申爲可以被認知、可以被測度的一定限量,包括時間、空間等物質存在形式的量度,也常指心境的量度。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既得法身,入無爲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心所行:即心行,就是指衆生的心理活動。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六趣往來,心行美惡,悉知也。
佛自在慧:佛無所不知的自在智慧。十力:指佛具有的十種智力。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知道事物之理與非理的智力,“處”,指道理所在處;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知一切衆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知諸禪定、八解脫、三三味等智力;四、“知衆生上下根智力”,即知各類衆生根機優劣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知各類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知衆生種種界別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知一切衆生善惡行爲及其所趣向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以天眼徹知衆生的生老病死及善惡業報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和如何證得無漏涅架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即知永遠斷除煩惱業障,不再流轉生死的智力。菩薩也具有“十力”:“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智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菩提力”、“轉法輪力”。無畏:這裏指佛之“四無畏”:一是“一切智無所畏”(又作“正等覺無所畏”、“諸法現等覺無畏”),佛具一切智慧而無所畏懼;二是“漏盡無所畏”(又作“一切漏盡智無畏”),佛已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畏怖;三是“說障道無所畏”(又作“說障法無畏”),佛說明惑業等種種障礙修行之法而無所畏怖;四是“說盡苦道無所畏”(又作“說出道無畏”),佛演說戒、定、慧等出離苦道之正法而無所畏怖。十八不共:即“十八不共法”,指佛或菩薩具有十八種獨特的智能功德, 即: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不共,謂不與他法相同,獨具、特有的意思。
惡趣:又稱“惡道”,即由惡業所感而趣向的處所。佛教中有“三惡趣”、“五惡趣”、“六惡趣”等說法。“三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若再加上人、天、阿修羅,即爲“六惡趣”。依上下文義,“諸惡趣”當指“五惡趣”。
五道:即“五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生,故現身五道也。
大醫王:醫生中的聖者。佛、菩薩善能分別病相,知曉藥性,治療衆病,故稱之爲“大醫王”。
佛土:諸佛度化之國土。僧肇說:“羣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殊好也。
唐捐:虛耗,白費力氣,徒勞無益。唐,空,徒然。捐,捐棄。
梵天王屍棄:梵天天王,名叫屍棄。梵,爲清淨之義;梵天,爲色界初禪天,因其寂靜清淨,遠離淫慾,故名。屍棄,意爲寶髻、頂髻、最上、火。梵天王屍棄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來請佛轉法輪,又常侍佛之右邊,手持白拂。
四天下:即四大部洲,分別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閻浮提)、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
天、龍神、夜叉、乾闥(tà)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hóu)羅伽:合稱“天龍八部”。僧肇《注維摩詰經》對“龍神”分而注之,“龍有兩種:地龍、虛空龍”,“神受善惡雜報,見形勝人劣天,身微難見也”。梵文本和奘譯本爲“龍”。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合稱“四衆”。比丘、比丘尼爲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僧人;優婆塞、優婆夷爲在家受持三皈五戒的在家男、女居士。
寶蓋:一種用珠寶裝飾而成的彩傘,懸於法會講座的上空,以示莊嚴華麗。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的世界觀念。按照佛教的說法,所謂“一須彌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欲界天、一初禪天”爲一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爲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即佛剎,內在包含大千、中千、小千世界,故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十方:佛教以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爲“十方”。
神變:即神通變化,佛菩薩爲教化衆生而以神通力變現出的各種不可思議景象。
法財施:即“法施”和“財施”。“法施”亦稱“法佈施”、“法供養”,是指對佛法的宣揚與流佈。“財施”則是向人佈施、施捨錢財。
第一義:即第一義諦,指最究竟的真理。
法王:指釋迦牟尼佛。佛於諸法自在,故稱“法王”。
天人:金陵刻經處版本爲“大人”,屬於誤刻;《藏要》及其他版本爲“天人”。
大醫王:指釋迦牟尼佛。此處特指佛以法藥利濟羣生,醫治衆生沉淪生死的大病患,故又稱“大醫王”。
三界尊:三界中的至尊者。“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結縛:煩惱之異名。因煩惱能繫縛人的心身使其不得解脫,故名“結縛”。
彼岸:即涅槃彼岸。佛教視生死流轉的情境爲此岸;視超離生死,證得涅槃爲彼岸。
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音譯,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遍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指佛智。
直心:指正直、誠實而無虛假、無諂曲之心。
深心:指深厚堅固的求法之心。
菩提心:指求取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三十二相:指佛陀具有的三十二種祥瑞美好之相。
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四梵行。“慈無量心”,給人悅樂之心;“悲無量心”,救人苦難之心;“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而生喜悅之心;“舍無量心”,能捨以上三心之心,又對於一切衆生,能捨棄怨親分別而平等對待之心。
四攝法:四種攝受衆生的法門。一、“佈施攝”,隨衆生的願望而進行佈施能惠施予人,包括法施與財施;二、“愛語攝”,隨衆生根性而善言慰撫他們;三、“利行攝”,能以身、口,意種種善行,利益衆生;四、“同事攝”,謂親近衆生同其苦樂,隨其所樂而分別顯現化身,從而饒益他們,成就他們。
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覺支”等,爲追求智慧、悟道成佛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三十七道品”分爲七大類:一是“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二是“四正勤”,即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三是“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四是“五根”,即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是“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六是“七覺分”,即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七是“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迴向心:把自己所修功德轉而用於別處之心。“迴向心”有三種:一是回己功德,普惠衆生;二是回己修行,上求菩提;三是回己智慧,但求實際。“迴向”,較爲常見的意思是以自己所修善根功德,迴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往生論注》下卷:“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
三惡: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八難:爲八種見聞佛法有障礙之處,分別爲:地獄、餓鬼、畜生、北俱廬洲、長壽天、聾盲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十善:又稱“十善道”、“十善業”,即身、口、意所產生的十種善行。其中,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有三:不貪慾、不瞋恚、不邪見。與“十善”對應的稱爲“十惡”,即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心淨,則佛土淨:自心的清淨,則佛土自然清淨。此句爲本段的總綱,慧遠認爲本段的十三種修行次第乃是從初地菩薩至成佛之十三種階位;吉藏則認爲這是從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之過程。
螺髻梵王:色界天頂髻爲螺形的梵王。
自在天宮:爲色界第四禪天主神自在天王的宮殿。
聲聞乘:指聽聞佛法而悟道得解脫生死之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合稱爲“佛教三乘”,前二者屬於小乘,菩薩乘屬於大乘。
有爲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法眼淨:又作“清淨法眼”、“淨法眼”,指清淨無垢、能觀見諸法真理的慧眼、智慧。學佛之人初始悟道,也稱爲“法眼淨”。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法眼淨,須陀洹道也。”
漏盡意解:指斷盡一切煩惱而證得阿羅漢果。漏,指煩惱。意,指心念。僧肇《注維摩詰經》卷一:“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
序
維摩詰所說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淨名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有3卷,14品。敘述毗耶離(吠舍離)城居士維摩詰,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過他與文殊師利等人共論佛法,闡揚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義旨爲“彈偏斥小”“嘆大褒圓”,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責歪曲佛道的絕對境界。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農曆4月13),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爲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羣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嫺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後涼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爲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爲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爲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爲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等。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稱“什門四聖”。
► 17篇诗文
鳩摩羅什的其他作品
- 《 維摩詰所說經 · 弟子品第三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法供養品第十三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不思議品第六 》 —— [ 晉 ] 鳩摩羅什
- 《 梵網經 · 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於是,佛祖對彌勒菩薩說:“你去維摩詰那裏探視病情吧?”彌勒回稟佛祖:“世尊,我恐怕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觀衆生品第七 》 —— [ 晉 ] 鳩摩羅什
相关推荐
- 《 維摩詰所說經 · 菩薩品第四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經 · 見阿佛品第十二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觀衆生品第七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所說經 · 方便品第二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所說經 · 弟子品第三 》 —— [ 晉 ] 鳩摩羅什
- 《 維摩詰經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維摩詰經 · 》 —— [ 周 ] 釋迦牟尼
- 《 維摩詰經 · 囑累品第十四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