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 · 秋容老盡芙蓉院

· 秦觀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剪。西樓促坐酒杯深,風壓繡簾香不卷。 玉纖慵整銀箏雁。紅袖時籠金鴨暖。歲華一任委西風,獨有春紅留醉臉。
拼音

所属合集

#木蘭花

譯文

嚴秋時節,院裏的芙蓉樹已開始凋零了,院落裏的花草上也勻勻地灑上了一層白霜。華美的樓閣上,我們靠近而坐。主人頻頻斟酒,不讓杯子留空。外面秋風呼呼,吹得繡簾吱吱作響,可滿屋子仍然散發着香味。 她用纖長的手指,慢慢彈着飾有白銀的古箏,彈累了,手冷了,就在手爐上稍稍取暖休息。儘管已到了秋風呼嘯的季節,萬物都已凋零了,可她的臉上似乎還留着春天的顏色,紅豔豔的,其實那是酒後的紅暈!

注釋

木蘭花:詞牌名,又名《木蘭花令》《玉樓春》,雙調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韻。 秋容:秋光,秋色。芙蓉:此指木芙蓉,秋季開花,湖南一帶多栽培。 勻:均勻。 西樓:女子居所,這裏指作者與兿妓宴會飲酒的地方。促坐:迫近而坐。酒杯深:指飲酒很多。 玉纖:女子手指的美稱,擬其細膩白皙。慵(yōng):懶。銀箏雁:古箏上的弦柱,斜列如雁陣,並以銀爲飾,故稱。 紅袖:代指女子的手。金鴨:指金鴨形的取暖手爐,因體積較小,可籠在袖中。 歲華:歲月,年華。西風:秋風。 春紅:此指因酒醉而緋紅的雙頰。春,唐宋時常指酒。紅,酒後臉上的紅暈。

《木蘭花·秋容老盡芙蓉院》是北宋詞人秦觀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即席贈人之作,詞的上片重在描繪時序和宴會場景,下片由景及人,着筆描寫爲他彈琴哦詞的兿妓,形象地表現了兿妓的風韻神態。這首詞中作者含而不露地將貶謫的痛苦和同是天涯的感慨情融入到了情景描寫和渲染之中,縈繞詞中卻不說透,使人有所悟又有所迷。

賞析

詞的上片,重在描繪時序和場景。時當秋深,芙蓉院裏,秋容已老,一派衰敗之象。庭中小草也已枯黃老死,上面凝聚着顆顆霜花。“勻似剪”,謂草上朵朵霜花,十分均勻,好似剪裁而成。此句蓋化用李賀《北中寒》詩:“霜花草上大如錢,揮刀不入迷濛天。”接下來兩句,交待場景。仕途蹭蹬、宦海沉浮的詞人,在被貶到這蠻荒之地時,竟受到熱愛其詞的義妓母女的尊重,引他上西樓,還盛情相待,迫近而座,清歌侑酒,使詞人內心獲得了片刻的安慰,所以,在當時樓上衆多的物象中,惟有那“風壓繡簾香不卷”最令敏感的詞人動心,最爲他所注意——這清歌妙吟的西樓,成了他疲憊身心的避風港。 下片由景及人,着筆描寫爲他彈琴哦詞的兿妓。由於敬慕詞人,對其所作“得一篇,輒手筆口哦不置”,所以這位義妓在與心中的偶像相聚一處時,當然會盡其所能爲詞人吟唱,所以,詞中重點描繪了兿妓彈唱時的動作神態。“玉纖”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恰到好處地傳達出當時兿妓表演時態度的認真。“玉纖”跟“紅袖”相對,“銀箏”與“金鴨”相襯,極富色彩感,一副裝束,顯得華貴而高雅。“慵整”和“時籠”的動作和神態,又刻畫出這位兿妓的嬌美可愛。末尾兩句,畫龍點睛,描繪她臉部的神采。酒逢知己乾杯少,在詞人自己“酒杯深”的同時,義兿妓也在“慵整”和“時籠”中不知不覺飲酒過多,以至於雙頰緋紅。這裏,“歲華一任委西風”一句,含意相當深刻,不可輕易放過。西風一起,表明秋季已到,萬物都將衰老枯萎。詞人說醉紅雙頰的兿妓將歲華委於西風,暗示此妓花容已老。將這種感觸跟她因爲酒醉而泛起的春紅相映襯,寓有美人遲暮之感。而且,透過作者的詞筆,似乎還傳達出他隱約的身世之悲。只是,這種情緒被處理成一個兿妓的神態,以一種豔思弱化掉了那一聲長嘆。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之中,大概指的就是這種手法。 整首詞直敘詞人眼中所見,感情平穩深斂,心緒的起伏被潛置於詞所描繪的景象人物背後。但是,從詞人所擷取的物象,所營造的氣氛中,讀者可以隱約感受到被貶的詞人內心的愁緒。面對眼前的紅顏知己,聽她吟唱着自己所填的妙詞,作者沒有表現出一絲興奮和激動,而是平靜的心情觀察着這一切。並不是他心中沒有痛苦,也不是他暫時忘卻了痛苦,而是他在用眼前的平靜在掩飾着內心的痛苦。詞的末尾兩句,隱約透露出詞人內心的波瀾:那一任歲華委西風的放曠,那醉臉上的春紅,是那位紅顏知己,也是作者本身。芙蓉院妓能與她仰慕的詞人相見,歌彼之詞,獻己之技,對她而言,當然是一件幸事。被盛情相邀,殷勤相侑的詞人,在“灑杯深”之後,當然也會春紅滿臉。那歌,那酒,此時成了溝通彼此情感的橋樑,而秋容老盡的芙蓉院妓的處境,自然引起詞人對自己的身世、地位的聯想。所以說,詞的末尾兩句,看似寫對方興之所至時的忘情,實際上已經暗含着詞人自己悲苦的內心感受。 唐朝詩人白居易被貶潯陽巧偶琵琶女時作“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的感慨在秦觀的這首詞中也同樣存在着,只不過秦觀將這種感情融入到了情景描寫和渲染之中,將白居易那直白顯豁的情感抒發,化成了一種含而不露的情緒,縈繞詞中卻又不說透,使人有所悟又有所迷。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