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大龍湫記

距樂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濱海。餘以歲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嶺,至能仁寺。坐少頃,出寺門裏許,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龍湫來,爲錦溪。錦溪之水至此從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峯屹立溪水中,旁無所倚,高數百丈,兩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峯。至峯下行百餘步,又變爲石帆,張於空中,曰一帆峯。又行百餘步,又變爲石柱,孤撐雲表,曰天柱峯。左右皆石壁峭削,詭狀殊態,不可勝數。 又行百餘步,徑窮路轉,得大龍湫,爲天下第一奇觀。水自雁湖合諸溪澗,會成巨淵,淵深黑不可測。其側有石檻,中作凹,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作態,遠近斜正,變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驟雨,如雲,如煙,如霧;或飄轉而中斷,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爲深潭,觀者每立於潭外,相去數十步,水忽轉舞向人,灑衣裾間,皆沾溼。忽大注如雷,忽爲風所遏,盤溪橫而不下。蓋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懸空下,距石約一二尺許,流數丈,輒已勢遠而力弱,飄飄濛濛,形狀頓異。他處瀑布皆沿崖直走,無此變態也。潭之外有亭,曰忘歸亭;其側有亭,曰觀不足亭。而龍湫右側絕壁,曰連雲障,障上有風洞,每洞口木葉飛舞,則大風疾作。 相傳大龍湫上數裏,復有上龍湫,飛流懸瀉,亦數百丈,與大龍湫相似。昔有白雲,雲外二僧居之,地僻無人跡,今不知其處矣。 餘性好山水,而既遊雁蕩,觀大龍湫,御風,恍惚仙去。今追而記之,不能詳也。
拼音

注釋

大龍湫(qiu秋):瀑布名,在浙江溫州雁蕩山。 樂清:縣名(今爲浙江省轄縣級市)。 辛巳:公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 能仁寺:在雁蕩山,宋初僧人全了結庵於此。公元999年(宋真宗鹹平二年)建。 蟹螯(āo熬):螃蟹大腿。 雲表:雲外。 峭削:石壁陡峭,有如月削. 詭狀:奇形怪狀。 澗:兩山之間的流水。 石檻(kān砍):指巨石橫臥,如門檻狀. 毬(qiú求):又稱鞠,圓形,皮製成,是古代的一種遊戲用品,玩時用足踢,謂之“踢毬”或“蹋鞠”。此處藉以形容水從兩高崖下泄的—種狀態。 裾(jū居),衣服大襟. 遏(è諤):阻。 溪:疑爲“渦”字之誤。“盤渦”形容水之盤旋。 障:取“屏降”之意。 石城:雁蕩東谷諸峯之一。 霞障:雁蕩絕壁,高約六十丈,色彩斑爛,連亙百餘丈。 罅(xiá下):縫隙。

此文通篇寫景,中間不夾抒情,不發議論,在戴名世的“記”體散文中,也是一格,但爲數不多,類似的還有《雁蕩記》等。作品筆調清新健朗,能於平中見奇,對大瀑布的描寫,有聲勢,有變化,或細或粗,或緩或急,連帶而下,中間以“或”、“如”、“忽”等字相接,窮形極態,使人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
戴名世

戴名世

清安徽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憂庵。身後人稱宋潛虛先生(戴氏出自先秦宋國)。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授編修。自少時即留心明史,遍訪遺書,網羅故老傳聞,得方孝標《滇黔紀聞》,採其內容入己作。左都御史趙申喬劾奏所撰《南山集》用永曆年號,遂得罪下獄,被殺,家屬充發黑龍江。今存《潛虛先生文集》。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