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拼音

譯文

紗窗上的日影已經落下,黃昏正漸漸來臨,華麗的宮室她一人獨在,只見她滿面掛着淚痕。寂寞幽深庭院裏春天將盡,梨花滿地,緊閉着院門。

注釋

紗窗:蒙紗的窗戶。 金屋:漢武帝幼時,曾對長公主(武帝姑母)說:“若得阿嬌(長公主的女兒)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這裏指妃繽所住的華麗宮室。 空庭:幽寂的庭院。欲:一作“又”。

這首宮怨詩,意在寫宮人色衰失寵而生怨思的。起句寫時間:黃昏,渲染淒涼氣氛;二句寫人物:宮人,幽閉金屋傷心落淚;三句寫環境:滿庭空寂,春色遲暮,襯托衰落難堪;四句寫心情:以落花映心境,悽悽慘慘慼戚。重疊渲染,反覆勾勒,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願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裏,總共只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淒涼。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淒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淒涼。現在,屋內的光線隨着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說,“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淒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爲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豔,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現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裏,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詞中人,所採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從時間佈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佈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後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於這樣淒涼孤寂的環境之中,當然註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爲詩篇塗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並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與情調是一致的。 爲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採取了重疊渲染、反覆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爲托出宮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畫的那樣一個淒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徵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徵詩中人的命運,作爲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紗窗:薄而透明的窗戶紙。
  • 日落漸黃昏:指太陽慢慢落下,天色逐漸轉爲傍晚。
  • 金屋:原指華麗的宮殿,此処借指貴婦人的居所。
  • 淚痕:眼淚畱下的痕跡。
  • 空庭:空蕩蕩的庭院。
  • 春欲晚:春天快要結束。
  • 梨花滿地:春天梨花飄落,遍地都是。

繙譯

夕陽透過紗窗慢慢沉落,金碧煇煌的宮殿裡卻悄無聲息,衹見孤獨女子的淚痕默默無聞。庭院空寂,春天即將逝去,梨花如雪般鋪滿大地,卻無人開門訢賞這淒美的景象。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宮廷春日的畫麪,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孤寂與哀怨。詩人通過描繪日落、空庭、梨花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淒清、冷落的氛圍,表達了貴婦人被遺忘在深宮,無人知曉其內心痛苦的境況。"金屋無人見淚痕"一句,既寫出了她的孤獨,也暗示了她地位的高貴。整首詩情感深沉,寓言性強,展示了古代宮廷生活中女性的無奈和命運的悲哀。

劉方平

劉方平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平事蹟不詳。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後在世,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爲詩友,爲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爲人傳誦的名作。 ► 25篇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