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玉砌的臺階夜裏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佇立露水便浸溼了羅襪。
衹好回到室內放下了水晶簾子,仍然隔着透明的簾子凝望秋月。
注釋
玉階怨:樂府古題,是專寫「宮怨」的曲題。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三列於《相和歌辭·楚調曲》。
羅襪:絲織的襪子。
卻下:回房放下。
卻:還。
水晶簾:即用水晶石穿製成的簾子。
「玲瓏望秋月」句:雖下簾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玲瓏:透明貌。玲瓏,一作「聆朧」。聆朧,月光也。
水晶:一作「水精」,與水晶同義。
序
此詩寫一位婦女寂寞和惆悵的心情。前兩句寫女主人公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她卻還在癡癡等待;後兩句寫寒氣襲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癡情;後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全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然而又似乎讓人感到漫天愁思飄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有幽邃深遠之美。
賞析
李太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衹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羅襪知寒,不説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後,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麽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衹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纔顯得愁怨之深。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爲詩家秘傳。此處一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蕩開,推卻愁怨,實際上則是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一詞,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來主人公由於夜深、怨深,無可奈何而回到室內。入室之後,卻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拉下簾幕。簾幕放下來了,卻更難消受這箇凄苦無眠之夜,在更加無可奈何之中,卻更要去隔簾望月。此時主人公的憂思不斷在徘徊,直如李易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那種紛至沓來,這樣的情思,作者用「卻下」二字表達出來。「卻」字直貫下句,「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箇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反復,詩句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藝中有「空谷傳音」的手法,這是如此。「玲瓏」二字,看似不經意的筆調,實際上極見功力。以月的玲瓏,襯託人的幽怨,從反處著筆,全勝正面塗抹。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也無動於衷,衹以人物行動來表達含義,引讀者步入詩情的最幽微之處,所以能不落言筌,爲讀者保畱想象的餘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所以,這首詩體現出了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眞意。以敍人事的筆調來抒情,這很常見,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筆調來寫人,這很少見,也很難。
契訶夫有「矜持」説,寫詩的人也常有所謂「距離」説,兩者非常近似,應合爲一種説法。作者應與所寫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幷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一來,作品纔沒有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漫天的詩思充滿全詩,卻又在字句間捉摸不到。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餘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