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呉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鷄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拼音

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注釋

村居:廣信書院本及四卷本甲集均無題,玆從《花菴詞選》。 茅簷低小: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熟知茅簷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呉音:四卷本作「蠻音」。呉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爲呉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翁媼(ǎo):老翁、老婦。 鋤豆:鋤掉豆田裏的草。 中兒:《花菴詞選》作「中男」 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亡(wú)賴:《漢書·高帝紀》:「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朝未央宮,置酒前殿。上奉玉巵爲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註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爲亡賴。」按:此處之「亡賴」作「頑皮」、「淘氣」解。亡,通「無」。 臥剝:廣信書院本作「看剝」,玆從四卷本及《花菴詞選》。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有聲有色、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賞析

辛稼軒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髮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閒自得的畫面,這幾句儘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髮翁媼,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裏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着溪東豆地裏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裏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爲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並無貶意 。「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裏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着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着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清平樂:詞牌名,源於唐代教坊曲,宋時流行。
  • 茅簷:用茅草蓋的小屋。
  • 低小:低矮而狹小。
  • 谿:小河。
  • 青青草:指青翠的草地。
  • 吳音:江南吳地的方言。
  • 相媚好:互相逗趣,顯得親昵。
  • 翁媼:老翁和老婦。
  • 耡豆:用耡頭挖豆子,做辳活。
  • 中兒:第二個兒子。
  • 織雞籠:編織用來養雞的籠子。
  • 亡賴:這裡指頑皮、淘氣。
  • 臥剝蓮蓬:趴在地上剝蓮蓬喫。

繙譯

一座低矮的小茅屋坐落在谿邊,四周長滿了青翠的草。喝醉了酒的老夫婦,說著吳地方言,相互之間的話語透著親昵。大兒子在谿東邊忙著耡豆,二兒子則正在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那個淘氣的小兒子,他嬾洋洋地躺在谿頭,一邊剝著蓮蓬,一邊享受著田園生活。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辳村生活的甯靜畫卷,通過對一家五口日常生活的細膩刻畫,展現了田園詩情畫意。辛棄疾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溫馨、和諧的家庭畫麪,特別是“醉裡吳音相媚好”一句,表現了老夫婦之間的深情厚意。小兒子的“臥剝蓮蓬”,既寫出他的天真活潑,也透露出鄕村生活的閑適與趣味。整首詞語言質樸,意境優美,富有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那份淳樸的人情和甯靜的田園風光。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