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元和五年(西元八一〇年)。題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約六十步。此篇著重描寫愚池雨後早晨的景色。
起首兩句,從形象地描寫雨後愚池的景物入手,來點明「雨後曉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縷縷殘雲,從洲渚上飄散開去;初昇的陽光,照射進了附近村落。這景色,給人一種明快的感覺,使人開朗,舒暢。三、四句進一步寫愚池景物,構思比較奇特,是歷來被傳誦的名句。「髙樹臨淸池」,不説池旁有髙樹,而説髙樹下臨愚池,是突出髙樹,這與下句「風驚夜來雨」有密切聯繫,因爲「風驚夜來雨」是從髙樹而來。這「風驚夜來雨」句中的「驚」字,後人贊其用得好,宋人吳可《藏海詩話》稱「『驚』字甚奇」。夜雨乍晴,沾滿在樹葉上的雨點,經風一吹,彷彿因受驚而灑落,奇妙生動,眞是把小雨點也寫活了。末二句,詩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爲景中的人物。佳景當前,正好遇上詩人今天心情舒暢,獨步無侶,景物與我,彼此投合,有如賓主相得。這裏用的雖是一般的敍述句,卻是詩人主觀感情的流露,更加烘託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詩的景物描寫更增加了活力。這兩句中,詩人用一箇「適」字,又用一箇「偶」字,富有深意。它説明詩人也並非總是那麽閑適和舒暢的。
我們讀這首詩,就宛如欣賞一幅池旁山村髙樹、雨後雲散日出的圖畫,畫面開闊,色彩明朗和諧,而且旣有靜景,也有動景,充滿著生機和活力。詩中所抒發的情,與詩人所描寫的景和諧而統一,在藝術處理上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