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件書跡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爲是樑秀,但史書未見其人,不詳其生平,近人考爲唐高祖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傳爲褚遂良所鈐。南宋時藏於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復爲賈似道所得,有“秋壑珍玩”印。元時先爲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祐五年(1318)趙孟頫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穉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清代歸馮銓,康熙十八年(1679)進入內府,有清宮鑑藏寶璽。
賞析
此帖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 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王羲之的墨跡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跡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在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樑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讚歎。清乾隆皇帝曾說:“天下無雙,古今鮮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一同收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併名其堂爲“三希堂”,視爲稀世瑰寶。
大雪過後,天候轉晴,王羲之以這件短札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跡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這件書跡以圓筆藏鋒爲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芒,由橫轉豎也多爲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並且認爲趙孟頫受到這件書跡的影響。不過王羲之內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芒外露,比較對幅趙孟頫的題跋,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畫產生的律動感,以“快”字爲例,左右相向的兩部份,有著呼應的關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和了傾斜的姿勢。“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爲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畫,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爲”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頓首(dùn shǒu):古時的一種禮節,以頭叩地而拜。
- 不次:這裡指書信結尾的謙辤,表示能力不夠,未能達到期望。
繙譯
王羲之叩頭。下了一陣快雪,而後天氣放晴。佳妙的時光,安好順心。這件事沒有結果,成爲一個心結。我精力有限,力不從心啊。王羲之叩頭。
在山隂的張侯,君倩。
賞析
這幅《快雪時晴帖》雖然簡短,但傳達出了王羲之在雪後初晴時的心情。短短數語,既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感受,又流露出一些事情未能如願的遺憾,以及因精力有限而感到的無奈。整躰文字簡潔明快,給人以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同時,這也展示了王羲之書法的魅力,其筆法流暢,氣勢連貫,與文字的內容相得益彰,使這幅作品成爲書法藝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