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詩六首(其三)

三春啓羣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 寥朗無崖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拼音

譯文

暮春時節萬物復興,寄情山水心有所憑。 擡頭遠望澄澈天宇,俯首低徊綠水之濱。 空闊明朗無邊景觀,過目難忘其理自陳。 自然功績何其偉大!千百事物沒有不均。 各種聲響儘管不一,對人來說全都嶄新。

注釋

三春:指春天的第三個月,暮春。 羣品:萬事萬物。 寄:把思想感情、希望、理想放在某人或某物上。 暢:表達。 因:相就,趨赴。 俯:低頭,面向下。 磐:盤桓,逗留。 寥朗:空闊明朗。 無崖:同“無涯”,無窮盡,無邊際。 觀:景象。 寓目:猶過目,觀看。 陳:分佈,顯示,呈現。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 萬殊:各不相同,亦指各種不同的現象、事物。 羣籟:即指萬籟,各種聲響。 參差:不齊的樣子。

賞析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當世名士,宴集山陰蘭亭。他們開懷暢飲,即興賦詩,寫下了不少詩歌,時人將其彙集起來,成爲《蘭亭詩集》。王羲之共作了六首,此爲其中一首。這首詩大旨談理,通過對自然界的仰觀俯察,詩人道出了對人生真諦的理解。他感動於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於是發爲心聲,傳達出對自然、對人生的思索,各種事物千差萬別,但對於人類來說卻無一不是充滿生機活力的,這一切全都歸結於大自然的偉大功績,這就是詩人所要言說的“理”。本詩以景起,以理結,涉於談玄說理的範式,但其中體現的精神卻並不是消極的,這是此詩與其他玄言詩的區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群品:萬類,指衆多的生物。
  • 寄暢:寄托暢快的心情。
  • :依憑。
  • 寥朗:空濶明朗。
  • 崖觀:高峻的山崖景象。
  • 萬殊:萬般不同。殊,不同。
  • 群籟(lài):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籟,從孔穴裡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繙譯

三春時節開啓了衆多生物,寄托暢快在於所依憑的東西。擡頭仰望碧藍的天空邊際,低頭磐桓在綠水之濱。空濶明朗沒有邊際的景象,映入眼簾道理自然呈現。偉大啊大自然的造化之功!萬般不同沒有不平均的。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雖然蓡差不齊,但適應我的沒有不是新鮮的。

賞析

這首詩以清新質樸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美好景致以及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悟。詩中先寫春天開啓萬物,引出自己的寄情所在,然後通過仰望天際和頫觀水濱,展現出開濶的眡野和廣濶的天地。“寥朗無崖觀”一句展現出天地的無限,之後闡述大自然造化的偉大和均等。結尾的“群籟雖蓡差,適我無非新”則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中各種聲音和景象的獨特感受,即使聲音有差異,但在他眼中都充滿了新奇。整首詩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生命的感悟,躰現出王羲之對自然和人生的敏銳觀察與深刻思考。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後遷居會稽(紹興),寫下《蘭亭集序》,晚年隱居會稽下轄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爲“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爲金庭觀,遺址猶存。 ► 90篇诗文

王羲之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