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朱處仁現在何處,以前得過他寫來的信,信使送往後沒有得到答覆。現在想借着給你的回信再附寄給他,請你一定轉交送達。
注釋
朱處仁:清包世臣考爲東晉朱燾。《晉書》卷八穆帝紀、《資治通鑑》、《建康實錄》皆作“朱燾”,《晉書》卷五八週撫傳作“朱壽”。考諸史乘,朱燾曾爲庾翼安西司馬,南蠻校尉,後受桓溫節制,爲龍驤將軍。東晉西線戰事,多有參與。王羲之三十二歲時曾在庾亮武昌徵西府任職數年,與朱處仁相識。“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謂王羲之與朱處仁聯繫中斷。王羲之在與周撫通信時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舊誼,寫下了“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這段話。
信遂不取答:信已送往沒有得到回信答覆。信,使者;遂,行、往。《廣雅·釋詁一》:“遂,往也。”取,取得、得到。古今常誤將其中“書信”二字上下連讀。黃伯思《東觀餘論》捲上《法帖刊誤》曾作辯證:“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謂嘗昔得其書而信人竟不取報書耳。而世俗遂誤讀爲往得其書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連下語,非若今之所謂書信也。”而所謂“書信”,在宋代乃多指隨書的書儀禮物,並不作書訊講。王力《古代漢語》言“信”之義:“不但上古的‘信’字不當信講,連中古的‘信’字也不當‘書信’講。”
今因足下答其書:現在藉着給你的回信附寄給他。因,依、憑藉。
序
《朱處仁帖》爲《十七帖》叢帖第十通尺牘。草書,3行,26字。《右軍書記》著錄帖文,《宣和書譜》著錄帖目。《淳化閣帖》、《大觀帖》、《二王帖》收刻。王羲之在與周撫通信時偶然得知朋友朱處仁的下落,由於多年未能與他聯繫上,王羲之在信中希望周撫轉交給朱處仁的書信。
賞析
《朱處仁帖》第一行字字獨立,首三字字形較大,字距較寬,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片段,“今所”二字以下字距緊密,節奏短促有力。第二行,節奏稍快,開始“書信”銜接,結束“足下答”三字一筆書,中間幾字獨立,形成三個清晰的段落組,快與慢相間,欲行欲止;第三行,更爲流暢,後四字每兩字相連,結束於歡快的節奏中。
首行上下字形小、中間大,這種紡錘狀的“行形”,在《十七帖》叢帖中多見,如《胡母帖》、《漢時講堂帖》、《龍保帖》以及《胡桃帖》等帖的首行。《朱處仁帖》前三行行氣特徵與《胡桃帖》較爲接近:兩者均在前兩行中段鋪毫以方筆徐進,上下段行筆速度皆快而婉轉。此帖用筆剛勁處若壁立,柔和處似水流。剛勁之字如“今、所、在、往、取”五字,柔和之字如“遂、足、下、答”四字。首行“所、往”左偏旁筆畫短而粗,樑少膺《王羲之書法風格的分期研究(續)》:“運筆以方筆、方折爲主,每帖中有幾字的豎畫甚粗,有切金斷玉之功。”
此帖首行字勢穩正,“仁今所在”四字作爲一個書寫字組,通過點畫的映帶,在穩中取得動勢。第二行“書信遂”三字變化較大:“書信”二字左搖右斜,“遂”字左傾,左右擺動形成曲形行軸線。“取今”字勢正,不過由於“今”字首畫與上字左偏旁取齊書寫(這種單字上下連接時,脫離整體而刻意安排筆畫的現象,邱振中1985年在《章法的形成》中定義爲“奇異連接”)位置左移,變得字正而行欹,繼而由“因”字開始“足下答”三字並作一字書,筋脈相連。由於連綿之筆畫都向右傾側,似匯聚於一點,且“答”字右側密實,因此“足下答”三字雖字正而字勢看似欹側。縱觀全篇,欹正相間,剛柔兼備:“書信遂”三字“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仁今所”三字“棱側之形如流水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