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謝王廣文雙姬詞
西眞姊妹,料凡心忽起,共辭瑤闕。燕燕鶯鶯相並比,的當兩團兒雪。合韻歌喉,同茵舞袖,舉措脫體別。江梅影裏,迥然雙蕊奇絶。
還聽別院笙歌,倉皇走報,笑語渾重疊。拾翠洲邊攜手處,疑是桃根桃葉。並蒂芳蓮,雙頭紅藥,不意倶攀折。今宵鴛帳,有同對影明月。
拼音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五·〈念奴嬌〉》:「《念奴嬌》,元微之《連昌宮詞》云:『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緑。夜半月髙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塲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春嬌滿眼淚紅綃,掠削雲鬢旋裝束。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自注云:『念奴,天寶中名倡,善歌。毎歳樓下酺宴,纍日之後,萬衆喧隘,嚴安之、韋黃裳輩辟易不能禁,衆樂爲之罷奏。明皇遣髙力士大呼樓上曰:「欲遺念奴唱歌,邠(Bīn)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聽否?」未嘗不悄然奉詔,其爲當時所重也如此。然而明皇不欲奪俠遊之盛,未嘗置在宮禁。或歳幸湯泉,時巡東洛,有司潛遣從行而已。又明皇嘗於上陽宮夜後按新翻一曲,屬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燈下,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云:「其夕竊於天津橋玩月,聞宮中度曲,遂於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卽長安少年善笛者李謩也。」明皇異而遣之。』《開元天寶遺事》云:『念奴有色,善歌,宮伎中第一。帝嘗曰:「此女眼色媚人。」又云:「念奴毎執板當席,聲出朝霞之上。」』今大石調《念奴嬌》,世以爲天寶間所製曲,予固疑之。然唐中葉漸有今體慢曲子,而近世有塡《連昌宮詞》入此曲者。後復轉此曲入『道調宮』,又轉入『髙宮大石調』。」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調」,復轉入「道調宮」,又轉入「髙宮大石調」。此調音節髙抗,英雄豪傑之士多喜用之。宋·兪文蔚《吹劍録》稱:「學士(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亦其音節有然也。茲以《東坡樂府》爲準,「憑髙遠眺」一闋爲定格,「大江東去」爲變格。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其用以抒寫豪壯感情者,宜用入聲韻部。另有平韻一格。
王廣文:未詳。
「西眞姊妹」句:南宋·曾至遊《類説·四六》引《續靑瑣髙議·賢鷄君傳》:「賢鷄君魯敢,西城道上遇靑衣曰:『君東齋,客伺久矣。』歸歩庭際,見女子揉英弄蕋,映身花陰。君疑狐妖,正色逺之,女亦徐去。月餘,飛空而來,曰:『奴西王母之裔,家於瑤池西眞閣。』恍如夢中,引君同跨彩麟,在寒光碧虛中,臨萬丈絶壑,陟蟠桃嶺,西顧瓊林,爛若金銀世界,曰:『此瑤池也。』藍波烟浪,瀲灔萬頃;珠樓玉閣,玲瓏千疊。紅光翠靄間,若虹光掛天,雨脚貫地。命君昇西眞閣,曰『嘗見紫雲娘誦君佳句。』語未畢,見千萬紅粧,珠珮丁當,星眸丹臉霞裳人,面特秀麗艷發,其旁,西眞曰:『此吾西王母也。』久之,紫雲娘亦至。西眞曰:『此賢鷄君也。』須臾,觥籌遞舉,霞衣吏請奏《鸞鳳和鳴曲》,又奏《雲雨慶先期曲》。酒酣,復入一洞,碧桃艷杏,香凝如霧。西眞曰:『他日與君人間還,雙栖於此。』君乃辭歸。」
「燕燕鶯鶯相並比」句:北宋·葉石林《石林詩話·巻下》:「張先郎中字子野,能爲詩及樂府,至老不衰。居錢塘,蘇子瞻作倅時,先年已八十餘,視聽尚精強,家猶畜聲妓,子瞻嘗贈以詩云:『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蓋全用張氏故事戲之。先和云:『愁似鰥魚知夜永,嬾同蝴蝶爲春忙。』極爲子瞻所賞。然俚俗多喜傳詠先樂府,遂掩其詩聲,識者皆以爲恨云。」此詞用「燕燕鶯鶯」則以喩雙姬也。
的當:恰是。
江梅:卽野梅。宋·范石湖《范村梅譜·江梅》:「遺核野生,不經栽接者。又名『直腳梅』,或謂之『野梅』。凡山間水濱,荒寒淸絶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韻,香最淸,實小而硬。」
脫體:《彊邨叢書》本《稼軒詞補遺》作「□□」,末附朱彊邨《校勘》云:「原本作『脫體』,誤。」
別院笙歌:宋·秦少游《海棠春》詞:「宿酲未醒宮娥報,道別院笙歌會早。」
拾翠洲:唐·陸魯望《奉和襲美送李明府之任南海》詞:「居人愛近沈珠浦,候吏多來拾翠洲。」按:拾翠洲在今廣州西南,地屬南海縣,古有津亭。
桃根桃葉:《古今樂録》:「晉王獻之愛妾名桃葉,其妺曰桃根,獻之嘗臨渡歌以送之。」唐·李義山《燕臺四首·冬》詩:「當時歡向掌中銷,桃根桃葉雙姊妹。」
並蒂芳蓮:唐·杜少陵《進艇》詩:「倶飛蛺蝶元相逐,並蔕芙蓉本自雙。」
對影明月:唐·李太白《月下獨酌·其一》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真姊妹:道教中的仙女,此処喻指兩位美貌女子。
- 瑤闕:神仙居住的宮殿,這裡指美好的宮廷或居所。
- 燕燕鶯鶯:形容女子聲音婉轉如燕鶯鳴叫。
- 的儅:形容女子容貌出衆,清秀可愛。
- 脫躰別:不同於常人的獨特風姿。
- 江梅:梅花的一種,以其耐寒而著名。
- 迥然:明顯不同,此処指非常特別。
- 拾翠洲:古代婦女在春天採摘花草的地方。
- 桃根桃葉:晉代王獻之的兩個愛妾,以美麗著稱。
- 竝蒂:花蕾相連,比喻夫妻恩愛。
- 紅葯:芍葯,花色豔麗,寓意愛情。
- 鴛帳:綉有鴛鴦圖案的牀帳,象征夫妻的閨房。
- 對影:明月照映下,人影相對。
繙譯
那西天仙子般的姐妹倆,想必是凡心忽然湧動,一起離開了仙境。她們如燕鶯般婉轉,容貌如同兩團雪,歌聲和諧,舞袖飄逸,擧止間流露出與衆不同的風採。在江梅的清冷光影裡,她們倣彿是兩朵獨特的梅花,引人驚歎。
聽到另一院落傳來笙歌,慌忙報信的人帶來了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她們曾在拾翠洲邊牽手嬉戯,讓人誤以爲是傳說中的桃根和桃葉,那般美麗動人。她們就像竝蒂的蓮花,雙頭的紅葯,沒想到會被一同訢賞和贊美。今夜,在鴛鴦帳中,她們如同一對明月下的身影,共享這美好的夜晚。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通過謝王廣文雙姬的形象,展現了女性的才情與美貌。詞人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如“兩團兒雪”、“雙蕊奇絕”等,生動地刻畫了她們的純潔與出衆。同時,通過對笙歌、拾翠洲等場景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歡快、浪漫的氛圍。最後,以“今宵鴛帳,有同對影明月”作結,表達了對美好情感的深深贊美,以及對人間美好生活的曏往。整首詞詩意盎然,語言優美,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和周顯先韻二首 其一 》 —— [ 宋 ] 辛棄疾
- 《 第四子學春秋發憤不輟書以勉之 》 —— [ 宋 ] 辛棄疾
- 《 永遇樂 · 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 —— [ 宋 ] 辛棄疾
- 《 美芹十論 · 致勇第七 》 —— [ 宋 ] 辛棄疾
- 《 賀新郎 · 三山雨中遊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 》 —— [ 宋 ] 辛棄疾
- 《 新荷葉 · 再和前韻 》 —— [ 宋 ] 辛棄疾
- 《 壽朱晦翁 》 —— [ 宋 ] 辛棄疾
- 《 信筆再和二首 其二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