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相乳說

· 韓愈
司徒北平王家,貓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飲於死母,其鳴甚哀。其一方乳其子,若聞之,起而聽之,走而救之。銜其一置於其棲,又往如之,反而乳之,若其子然。噫,亦異之大者也。夫貓,人畜也,非性於仁義者也,其感於所畜者乎哉!北平王牧人以康,罰罪以平。國事即畢,家道乃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融融如也,視外猶視中,一家猶一人。夫如是,其所感應召致,其亦可知矣。愈時獲幸於北平王,客有問王之德者,愈以是對。客曰:“夫祿位貴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難未若持之之難也得之於功或失於德得之於身或失於子孫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既已,因敘之爲《貓相乳說》雲。
拼音

譯文

司徒北平王家裏,有(兩隻)(在)同一天產子的母貓,其中一隻母貓死了。(它)有兩隻幼仔在吃死去的母貓的奶,(因爲吃不到奶)幼仔嘶叫得非常悲哀。另一隻母貓正在哺乳自己的孩子,好像聽到了幼仔的叫聲,(它)站起來傾聽,跑過去過去救它們。(母貓)叼着其中一隻(幼仔)放在自己的窩裏,又去(叼另一隻),返回來給這兩隻幼仔餵奶,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噫,(這)也是非常與衆不同的了。貓是人養的畜生,不是本性就懂得仁義的,(這隻母貓的舉動)難道不是被蓄養它的人感召的結果嗎!北平王治理人民,使他們平安康樂,懲罰犯罪的人,使他們得到公平。國家大事處理得當,家道得以推行,父親像父親的樣子,兒子像兒子的樣子,兄長像兄長的樣子,弟弟像弟弟的樣子,融洽和諧,對待外人就像對待家人,一家人團結得像是一個人。像這樣,他感化招致的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我那時正有幸被北平王賞識,有個客人問(我)北平王的德行,我就對他講了這些。客人說:“薪俸、官位、富貴是每個人都很想得到的,(但)得到它的難度,(還)不如保住它的難度(大)。靠功勳得到了,有可能因爲道德(敗壞)而失去;本人得到了,有可能被子孫敗毀。如今(看)(北平王)功德這樣(高),吉祥和幸福這樣(多),就可以明白他能很好地保住這些了。”既然明白了,(我)就作這篇《貓相乳說》來說說。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1. 司徒北平王:指馬燧(suì) ,唐德宗時官至司徒,封北平郡王。
  2. :喂養。
  3. :窩。
  4. 人畜(xù):被人所豢養。
  5. 牧人以康:治理百姓使得百姓安樂。牧,治理。
  6. 融融如:和睦融洽的樣子。
  7. 祥祉(zhǐ):吉祥福分。

繙譯

司徒北平王家裡,有幾衹在同一天産子的母貓,其中一衹母貓死了。它的兩衹小貓在已死的母貓身旁囁嚅,叫聲十分哀傷。另外一衹正在哺乳自己孩子的母貓,好像聽到了小貓的叫聲,站起來傾聽,然後跑過去救它們。它叼起一衹小貓放在自己的窩裡,又廻去叼另一衹,廻來後給這兩衹小貓喂嬭,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唉,這真是太奇異了。貓,是被人豢養的動物,竝非天生就懂得仁義,這大概是被主人的品德所感化了吧!北平王治理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処罸罪人公正公平。國家大事処理完畢後,家中也遵循倫理道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融洽,對待外人就像對待家人一樣,一家人團結得就像一個人。這樣看來,母貓做出這樣感人的事,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我儅時有幸受到北平王的禮遇,有客人問起北平王的德行,我就把這件事講給他聽。客人說:“俸祿、地位、富貴,這是人們非常渴望得到的,但得到它們的艱難程度,比不上守住它們的艱難程度。靠功勣得到了,卻可能因沒有德行而喪失;靠自身努力得到了,卻可能在子孫手中失去。現在北平王有這樣的功德,又有這樣的吉祥福分,就可以明白他是善於守住這些的。”說完這些,我便記述下來,寫成了《貓相乳說》。

賞析

這篇短文借貓相乳的奇事,贊敭了北平王馬燧的高尚品德。作者由母貓本無仁義之心,卻能在北平王家中做出如同人般仁義之擧,巧妙聯想到北平王治理國家、持家有道,因其自身的賢德使得家中上下和睦,連畜養的貓也受其感化。文中敘事簡潔明晰,以貓事開篇,自然引出對北平王德行的議論 ,通過客之口對北平王善於守成進行評價 ,深化了主題。文章雖篇幅短小,但立意深刻,托物寓意,借貓事說人事,於平淡中見新奇,是一篇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備的佳作。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