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齋記

天下之物,無則無憂,而有則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夫無目,何愛於天下之色?無耳,何愛於天下之聲?無鼻無口,何愛於天下之臭味?無心思,則任天下之理亂、是非、得失,吾無與於其間,而吾事畢矣。 橫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無之足樂,而以有之爲貴。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華;有宮室矣,而又欲其壯麗。明童艷女之侍於前,吹竽之筑陳於後,而旣已有之,則又不足以厭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國;有國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蠻之無不賓貢;九夷八蠻無不賓貢矣,則又欲長生久視,萬歷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羨於寶貴佚遊,而欲其有之也,豈有終窮乎?古之詩人,心知其意,故爲之歌曰:「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萇楚楚可憐之無知爲樂,其意雖若可悲,而其立言則亦旣善矣。 余性顓而愚,於外物之可樂,不知其爲樂,而天亦遂若順從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馳驅萬里之功,下之不得有聲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餘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嗚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於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則吾之苦其將何極矣;其亦不幸而猶有此身也,使其幷此身而無之,則吾之樂其又將何極矣。 旅居無事,左圖右史,蕭然而自足。啼飢之聲不聞於耳,號寒之狀不接於目,看碟以爲無知,而因以爲可樂,於是「無」名其齋云。
拼音

譯文

沒有天下的事物,就沒有憂患,有了天下的事物就有了憂患。人的憂患,沒有什麽比有自己的身體更大的了,次一等的是有家庭。如果人沒有眼睛,怎麽會有對天下色彩的喜愛?沒有耳朵,怎麽會有對天下聲音的喜愛?沒有鼻子沒有嘴,怎麽會有對天下氣味和滋味的喜愛?沒有思想感情,那麽就會任憑天下治與亂、是與非、得與失,我不參與其中,我也就沒有什麽事情了。 一般的人,愚昧不懂得「無」是足以使人快樂的,而認爲「有」是寶貴的。有食物了,又希望它更精美;有衣服了,又希望它更華麗;有房屋了,又希望它更壯麗。潔凈的童子漂亮的婢女在前面侍奉,吹竽擊筑的樂工在後面施展才藝,已經有了這些,可是還不足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有家了,又想要有國;有國了,又想要有天下;有天下了,又想要眾蠻夷都臣服進貢;眾蠻夷都臣服進貢了,又想要長生不死,歷經萬年而不老。以此推論,人們羨慕富貴、無節制的遊樂,想要擁有它們,哪裏會有終極窮盡的時候呢?古代的詩人,心裏明白這箇道理,所以寫了這樣的詩歌:「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不明説自己一身的痛苦,而衹説萇楚的無知是快樂,詩歌的大意雖然好像令人悲傷,但它的見解卻也已經很高明了。 我生性愚昧無知,對可使人快樂的外物,我不知道它是可樂的,而上天也就順從我的愚昧,凡人世間所有的東西,我都不能擁有。從大處説我不能取得馳騁萬里的軍功,從小處講我也不能得到以聲色自我享受的快樂,我年齡已經五十多歲了可還沒有後代。我所有的衹有我的身體而已。嗚呼!我也慶幸所有的僅僅是我的身體,假使我在這身體之外還有其他擁有的東西,那麽我的痛苦將哪裏會有盡頭;我也不幸我還有這身體,假使我連這身體也沒有了,那麽我的快樂又將哪裏會有盡頭呢! 客居於外沒有正事,以書爲伴,雖凄凉而自足。因飢餓而啼哭的聲音我聽不到,因寒冷而號哭的樣子我看不到,自己認爲自己沒有知覺,因此也就認爲一切都値得快樂,於是用「無」字命名自己的書齋。

注釋

瞀然:愚昧不明。 厭:滿足。 九夷八蠻:泛指中國四周各民族。《後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禮記王制》正義引李巡《爾雅》注,八蠻爲「天竺、咳首、僬僥、跛踵、穿胸、儋耳、狗軌、旁春。」 萬祀:萬年,商代稱年爲「祀」。 隰(xí):低下的濕地。 萇(cháng)楚:植物名,又名羊桃、獼猴桃,蔓生,花赤色,果實似家桃。 猗儺(ē nuò):同婀娜。輕盈柔美的樣子。 夭(yāo):少壯。 沃沃:肥美而有光澤。 子:指萇楚。 知:知覺。以上詩句出於《詩經·檜風·隰有萇楚》。 左圖右史:《新唐書·楊綰傳》:「獨處一室,左右圖史。」意爲以書爲伴。「圖」、「史」皆指書。

劉氏一生不得志,至老年仍孑然一身,故不無孤寂之感。文中寫的是「無知」之樂,抒的卻是潦倒之情。文章先寫世人貪得無厭,不知「有則有患」,後寫自己「所有者,惟此身也」,不知「外物之可樂」,因以「無」名其齋,構思精巧,富有意味。

劉大櫆

清安徽桐城人,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峯。雍正七年副貢生。乾隆年間先後被薦應舉博學鴻詞科,報罷。晚官黟縣教諭。工文章。方苞譽爲“今之韓、歐”。友人姚範之侄姚鼐亦推重其文。世遂以方、劉、姚爲桐城派之代表。論文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進一步發展了崇古、擬古的理論。有《海峯文集》、《海峯詩集》。 ► 27篇诗文

劉大櫆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