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最近得到您的來信。今天又收到您在永興寫的信,十分欣慰。我想您在路途上一切尚好。我的病痛還是那樣,血氣積滯而不通暢。憂慮不安地度日。
注釋
即日又得永興書:“永興”爲地名,浙江蕭山。三國吳時,稱永興,屬會稽郡。“吾疾故爾沉滯”,沉滯:積滯,鬱積。“憂悴解日”中的解日:消磨時日。宋秦觀《〈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無以解日。”
沉滯:是指血氣積滯而不通暢。這一疾病是王羲之服食帶來的症狀。晉人對生命的問題特別關注,爲了延長生命,他們企仰服食。服食卻常常帶來負面的效應,“沉滯”就是其中一症。王羲之在無法解脫的痛苦矛盾的狀況下,只有“憂悴解日”了。
序
《近得書帖》爲行草作品,徐利明在《中國書法風格史》“王羲之行書”一節敘及:“忽簡爲草,忽繁爲行(甚至爲行楷),或連成一片,或字字獨立,興之所致,變化無窮。這樣寫,既不受草法制約,又不拘於行法,自由變化,十分順其心志,行草就這樣產生了”。“這是由於古人將書法用之於日常生活時,總以‘便’字爲要旨,在求便的同時又有興致的起伏、漲落在其書寫過程中起着調節作用。”《近得書帖》時草時行,自由變化,帶來章法行氣的豐富性。
賞析
以宋代《大觀帖》所收刻《近得書帖》爲例,試分析其書法風格。《近得書帖》整體書風坦然,筆勢中和。字體近楷書,但圓轉流變、欹側變化豐富。例如首行“廿二日羲之報”與“得書即日又得”等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一條行軸線上,而“近”重心稍左傾,求得變化,不至沉悶;“即”作草書,更見變化。第二行軸線起初較垂直,但自“在”字開始向右下傾斜,直至“耳”字達到高潮,此行草體增多,計“慰、想、道”三字。第三行軸線變化不大,卻通過字與字之間的距離來調整節奏,“疾故”二字茂密,“爾沉”二字疏闊,“憂、悴、解”三字不僅字體變長,而且字距加大,與右部(第二行)形成左右疏密對比。第四行,由於許多字爲信札常用語,則以草書爲之,末字“報”仍保持行楷體,與全篇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