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贈蕭兵曹

· 杜牧
桂檝謫湘渚,三年波上春。 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塵。 客道恥搖尾,皇恩寬犯鱗。 花時去國遠,月夕上樓頻。 賒酒不辭病,傭書非爲貧。 行吟值漁父,坐隱對樵人。 紫陌罷雙轍,碧潭窮一綸。 高秋更南去,煙水是通津。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桂楫(guì jí):船槳,這裏代指船。
  • 謫(zhé):貶官,被降職或流放到偏遠地方。
  • 湘渚(xiāng zhǔ):湘江中的小洲,這裏泛指湘江一帶。
  • 句溪:水名,在今安徽宣城。
  • 洛城:洛陽城。
  • 搖尾:比喻卑屈求寵。
  • 犯鱗(fàn lín):指觸犯君主的尊嚴。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如有觸者必怒而殺人,用以比喻臣下直諫觸怒君主。
  • 去國:離開京都或朝廷。
  • 月夕:月夜。
  • 賒(shē)酒:賒欠着買酒。
  • 傭書(yōng shū):受僱爲人抄書,亦泛指爲人做筆札工作。
  • 行吟:邊走邊吟唱。
  • 坐隱(zuò yǐn):圍棋或下圍棋的別稱。
  • 紫陌(zǐ mò):指京師郊野的道路。
  • 綸(lún):釣絲。
  • 通津:四通八達的水路,這裏指南去的道路。

翻譯

被貶官後乘舟來到湘江邊小洲,度過三年如水上春光般的流放歲月。在句溪的雪天裏,舟船寒冷,破舊衣衫還帶着洛陽城的灰塵。在這漂泊爲客的生涯中,恥於像搖尾乞憐般討好他人;還好皇恩寬大,雖曾觸犯龍顏也未受到過重懲處。花開時節卻遠離京都,月夜常常獨自登上高樓。即便生病也不嫌賒酒的麻煩,受僱抄書並非是因爲貧窮。外出漫步吟詩時正好遇到打漁的老者,下棋的時候對面是砍柴的樵夫。不再奔波於京都的大道,只在碧潭邊專心執一釣絲。深秋季節還要往更南的地方去,煙水迷茫之處便是前行的道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牧贈給友人之作,詩中述說了自己謫居湘中的境遇與心事。開篇寫被貶謫至湘水之濱三年,點出了時間與地點,奠定了一種身世漂泊之感。中間部分通過對寒雪舟中、破舊衣衫等生活場景描繪,刻畫了自己謫居的艱難;「客道恥搖尾,皇恩寬犯鱗」體現出詩人有自己的氣節和直面權威的勇氣;「花時去國遠,月夕上樓頻」則細膩抒發了他遠離朝廷的惆悵與孤寂。「賒酒不辭病,傭書非爲貧」展現出詩人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和高雅情致。詩的後半部分用「行吟值漁父,坐隱對樵人」,營造出一種閒逸、沖淡的氛圍;「紫陌罷雙轍,碧潭窮一綸」表明詩人不再追逐仕途,轉向寄情山水。最後「高秋更南去,煙水是通津」在開闊又略帶迷茫的景象中收束,暗示着未來前路仍然未知,抒發了無盡的感慨。整首詩情感深沉複雜,既有仕途失意的哀傷,又有超脫塵世的曠達,展現了杜牧詩歌獨特的魅力與內涵 。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

杜牧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