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高三十五留別便呈于十一
累薦賢良皆不就,家近陳留訪耆舊。
韓康雖復在人間,王霸終思隱巖竇。
清冷池水灌園蔬,萬物滄江心澹如。
妻子歡同五株柳,雲山老對一牀書。
昨日公車見三事,明君賜衣遣爲吏。
懷章不使郡邸驚,待詔初從闕庭至。
散誕由來自不羈,低頭授職爾何爲。
故園壁挂烏紗帽,官舍塵生白接䍦。
寄書寂寂於陵子,蓬蒿沒身胡不仕。
藜羹被褐環堵中,歲晚將貽故人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三十五:指高適,在家族兄弟中排行三十五。
- 於十一:名字不詳,在家族兄弟中排行十一。
- 累薦:多次舉薦。
- 陳留:地名,在今河南開封東南。
- 耆舊(qí jiù):年高而有聲望的人 。
- 韓康:東漢人,賣藥長安市,三十多年口不二價,後遁入山中。這裏借指高三十五。
- 王霸:東漢隱士,隱居不仕。這裏以王霸自比,表達自己想隱居的志向。
- 巖竇(yán dòu):山洞,這裏指隱居之地。
- 清冷:清涼寒冷。
- 滄江:泛指江。
- 五株柳:陶淵明宅邊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這裏暗示隱居生活。
- 公車:漢代負責接待臣民上書和徵召的官署。
- 三事:三公,這裏指朝廷高官。
- 郡邸:郡國設在京都的辦事處。
- 待詔:等待皇帝的詔令,這裏指等待做官任命。
- 闕庭:宮廷。
- 散誕:自由自在、閒散放縱。
- 不羈:不受約束。
- 白接䍦(jiē yú):一種頭巾。
- 於陵子:戰國時齊國人陳仲子,隱居不仕。
- 藜羹(lí gēng):用藜菜做的羹湯,指粗劣的食物。
- 被褐(pī hè):穿着粗布短衣。
- 環堵:四面土牆,形容居室簡陋。
翻譯
你多次被舉薦爲賢良之才卻都沒有應召,你家靠近陳留就回鄉去拜訪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輩。你就像韓康一樣雖還在人間,但我終究還是像王霸一樣想着隱居在那清幽的山洞。用清涼寒冷的池水澆灌園中的蔬菜,面對萬事萬物內心就像平靜的江水一樣淡然。和妻子兒女歡樂地生活,就像陶淵明守着五株柳樹那樣自得,對着雲山相伴,一生與一牀的詩書爲友。昨天在公車上見到了朝廷的高官,是英明的君主賜衣物讓你去爲官。希望你帶着官印不要讓郡邸的人驚訝,你初次從宮廷接受任命而來。你向來自由自在不受約束,如今低頭接受官職又是爲何呢?故鄉家裏的牆壁上還掛着烏紗帽,官舍之中那白接䍦都已落滿灰塵。我靜靜地給隱居的於陵子寄去書信,你身處蓬蒿之中爲何不出來爲官呢。在那簡陋的屋舍中吃着粗劣的食物,穿着粗布短衣,年歲漸晚這樣只會給老朋友帶來羞恥啊 。
賞析
這首詩是李頎回覆高適留別之作,同時也寫給於十一。詩開篇即言高適屢次被薦卻未入仕,隨後借韓康、王霸表達出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描繪了清冷池邊灌園蔬、淡泊處世,與家人相伴、以詩書對雲山的愜意隱居生活畫面。「昨日公車見三事」後筆鋒一轉,寫高適得明君賞識被任命爲官,但又質疑他自在不羈之人怎會低頭授職,提及故鄉舊物,表現出對高適轉變選擇的複雜態度。最後以給於陵子寄書爲例,勸友人莫要守着貧賤隱居,否則徒增故人羞愧。詩中情感複雜,既包含着對隱居生活的鐘愛,又體現了對友人出仕及未出仕者不同人生選擇的思考與關切,語言質樸而情感真摯,用典自然,展現了詩人不同流俗的人生觀和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