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遷客增思寄京華

宋玉怨三秋,張衡復四愁。 思鄉雁北至,欲別水東流。 倚樹看黃葉,逢人訴白頭。 佳期不可失,落日自登樓。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宋玉怨三秋宋玉:戰國時期楚國著名辭賦家,曾作《九辯》抒發悲秋之情;三秋:秋季,這裏指暮秋,常用來表達時光易逝和愁緒。
  • 張衡復四愁張衡: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發明家、文學家,作有《四愁詩》;四愁:詩中表達了詩人四處追求美人而不得的愁思。
  • 遷客: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這裏是詩人自指。
  • 佳期:美好的時光,這裏也可理解爲返回京城的時機

翻譯

宋玉曾在詩文中悲嘆暮秋時節的哀傷,張衡也在作品裏抒發四處的愁緒。思念家鄉之時,大雁正從北方飛來,想要告別這一切,可江水依舊自顧自地向東流淌。依靠在樹上,靜靜地看着那一片片枯黃的葉子飄落,遇到行人就訴說着自己滿頭白髮的滄桑。美好的時機一定不能錯過啊,在這落日餘暉中,我獨自登上高樓,盼望着某種轉機。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作爲遷客在暮秋時節,思念京華(京城)之作,情感真摯且惆悵動人。開篇借宋玉和張衡的典故,以古人的愁緒自比,奠定了全詩哀傷愁怨的基調。「思鄉雁北至,欲別水東流」這句情景交融,大雁北返似乎在提醒詩人自己的鄉關在北方,而江水東流則暗示時光和命運的不可逆轉。「倚樹看黃葉,逢人訴白頭」,通過對詩人倚樹觀望落葉、向人傾訴白頭的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出他內心的孤獨與年華老去的悲哀。最後「佳期不可失,落日自登樓」既傳達出詩人渴望抓住回京時機的急切心情,又在獨自登樓、面對落日的畫面中,增添了一絲無奈與期許交織的複雜情感。整首詩將詩人的羈旅之愁、年華之嘆與對京華的眷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李嘉祐

唐趙州人。字從一。擢進士第。授祕書正字。坐事謫鄱江令,調江陰,入爲中颱郎。又出爲台州刺史,復爲袁州刺史。爲詩麗婉,有齊樑風。有詩集一卷。 ► 1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