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邊州八月修城堡,候騎先燒磧中草。
胡風吹沙度隴飛,隴頭林木無北枝。
將軍閱兵青塞下,鳴鼓逢逢促獵圍。
天寒山路石斷裂,白日不銷帳上雪。
烏孫國亂多降胡,詔使名王持漢節。
年年征戰不得閑,邊人殺盡唯空山。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邊州:靠近邊境的州郡。
- 候騎(jì):騎馬的偵察兵。
- 磧(qì):沙漠。
- 隴:這裏指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 逢逢(péng):形容鼓聲。
- 烏孫:漢代西域國名。
- 詔使:皇帝派出的使者。
- 名王:指少數民族的著名首領。
- 持漢節:拿着代表漢朝權力的符節。
翻譯
八月的邊州忙着修築城堡,偵察騎兵預先燒掉沙漠中的荒草。 胡地的大風捲着沙塵越過隴山飛舞,隴山的樹木沒有向北生長的枝丫。 將軍在青塞之下檢閱軍隊,擊鼓聲陣陣催促着狩獵的包圍圈形成。 天氣寒冷,山路上的石頭都凍裂了,大白天帳篷上的積雪也消融不掉。 烏孫國發生戰亂,很多人來歸降我朝,皇帝詔令使者帶着符節讓名王前來。 年年都在征戰,不得片刻清閒,邊境的百姓都被殺光了,只剩下空蕩蕩的山巒。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邊塞生活與戰爭的畫卷。開篇描繪八月邊州築城堡、燒荒草的緊張備戰場景。中間幾句用「胡風吹沙」「隴頭林木」渲染出邊塞自然環境的惡劣,又以將軍閱兵、狩獵圍場展現軍事活動的頻繁。「天寒山路石斷裂,白日不銷帳上雪」進一步強調了邊塞氣候的嚴寒。後半部分提及烏孫國亂、降胡以及使者持節,暗示了邊境局勢的複雜。最後「年年征戰不得閒,邊人殺盡唯空山」則表達了戰爭給邊境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抒發了對邊塞戰爭的感慨以及對邊民不幸遭遇的同情,體現了詩人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