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廬山仰望瀑布水
絕頂有懸泉,喧喧出煙杪。
不知幾時歲,但見無昏曉。
閃閃青崖落,鮮鮮白日皎。
灑流濕行雲,濺沫驚飛鳥。
雷吼何噴薄,箭馳入窈窕。
昔聞山下蒙,今乃林巒表。
物情有詭激,坤元曷紛矯。
默然置此去,變化誰能了。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杪(miǎo):樹枝的細梢。
- 噴薄(bó):形容水涌起或太陽初升時氣勢壯盛。
- 窈(yǎo)窕(tiǎo):幽深,深遠。
- 曷(hé):何,爲什麼。
- 矯(jiǎo):改變,這裏指奇特變化。
翻譯
在那山的絕頂有一處高懸的泉水,喧鬧地從煙霧繚繞的樹梢上飛瀉而下。 不知這泉水從何時開始流淌,只看到這裏不分清晨與黃昏。 那泉水閃閃發亮地從青色的山崖上墜落,在白日的照耀下格外鮮明。 水流灑落浸溼了飄動的雲彩,飛濺的水沫驚起了飛鳥。 如雷聲般的轟鳴,水勢是如此洶涌壯闊,像飛箭一樣迅速地奔入幽深之處。 昔日曾聽說這瀑布在山下被樹木所遮掩,如今才發現它在山林峯巒之上。 世間萬物的情狀真是奇異多變,大地的元氣爲何如此奇特地變化着。 我默默地離開這裏,這自然的變化誰又能真正明瞭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和神奇變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宇宙萬物變化的思考。
詩的開頭,詩人用「絕頂有懸泉,喧喧出煙杪」寫出了瀑布的高峻和水勢的浩大,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聽覺衝擊。「不知幾時歲,但見無昏曉」則強調了瀑布的永恆和神祕。接下來,「閃閃青崖落,鮮鮮白日皎。灑流溼行雲,濺沫驚飛鳥」幾句,通過對瀑布的色彩、動態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描寫,進一步展現了瀑布的雄偉和壯觀。「雷吼何噴薄,箭馳入窈窕」則用形象的比喻,將瀑布的聲音和速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的後半部分,詩人從對瀑布的描寫轉向了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昔聞山下蒙,今乃林巒表」表達了對事物表象和本質的認識,而「物情有詭激,坤元曷紛矯」則探討了萬物變化的奇妙和大地元氣的變幻無常。最後,「默然置此去,變化誰能了」則體現了詩人在面對大自然的偉大和神祕時的一種敬畏和無奈,也反映了他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祕,同時也傳達了詩人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和感悟。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爲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爲“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被譽爲“嶺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