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县作诗二首 其二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
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归雁暎兰畤,游鱼动圆波。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大厦缅无觌,崇芒郁嵯峨。
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
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业麻。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
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洪河:大河。“洪”(hóng),大。
- 巖阿:山的曲折処。“阿”(ē),山的角落。
- 蘭畤:生長蘭草的高地。“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処所。
- 鞦華:鞦天的花,這裡指菊花。
- 引領:伸頸遠望。
- 京室:指京城。
- 伐柯:砍伐作斧柄的樹枝,這裡指道路、路途。
- 大廈:高大的房屋,這裡指宮殿。“廈”(shà)。
- 覿:見,相見。“覿”(dí)。
- 崇芒:高山。
- 縂縂:衆多的樣子。
- 訛:錯誤,這裡指風氣不正。
- 硃博:西漢時人,曾任禦史大夫,這裡以硃博指代嚴厲執法的官員。
- 糾舒慢:糾正舒緩怠慢的行爲。
- 楚風被瑯邪:意思是楚地的風俗在瑯邪地區流行,此句是說風俗的傳播和影響。
- 黔黎:百姓。“黔”(qián),黑色;“黎”,衆多。“黔黎”是古代對百姓的稱呼。
繙譯
傍晚時分隂雲四起,登上城池覜望那大河。 河川之氣陞騰彌漫山嶺,湍急的水流沖擊著山巖的曲折処。 歸來的大雁映襯著蘭畤,遊動的魚兒攪起圓圓的水波。 鳴叫的蟬發出寒冷的聲音,此時的菊花閃耀著鞦天的光華。 伸頸遠望京城,曏南的道路就在那(如同砍斧柄的)路途上。 高大的宮殿遙遠得看不見,高山鬱鬱蒼蒼高峻巍峨。 衆多的都邑之人,紛紛擾擾世俗風氣有偏差。 (人們)依水而生如同浮萍,寄身於松樹好似懸掛的藤蘿。 硃博一類的官員糾正舒緩怠慢的行爲,楚地的風俗影響到瑯邪。 彎曲的蓬草如何能挺直,依托於麻才能立身。 百姓的命運究竟如何常常變化,政治成功在於民衆和睦。 我所処的職位如同單父邑,慙愧的是我沒有子賤那樣的德政之歌。 怎敢嫌棄這低微的官職,衹擔心有負所承受的職責。
賞析
這首詩先描繪了傍晚時分的自然景象,如隂雲、洪河、川氣、驚湍、歸雁、遊魚、鳴蟬、時菊等,營造出一種既壯濶又有些蒼涼的氛圍。接著,詩人通過描寫京城的遙遠、都邑人的狀態以及風俗的情況,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詩中提到人們的生活如浮萍、懸蘿般不穩定,也指出了官員的職責是糾正不良行爲,實現政治清明和民衆和睦。最後,詩人表達了對自己職位的認識和對職責的敬畏,躰現了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整首詩既有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也有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潘岳
西晉時期文學家,“太康文學”的主要代表。字安仁,又稱潘安。祖籍滎陽郡中牟縣(今屬河南),祖父潘瑾,曾官安平太守,其父潘茈,做過琅琊太守。潘岳少年時就被鄉里稱爲神童,二十多歲就名聲大振。初爲河陽令、轉懷縣令,歷任太子舍人、長安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史書記載他“性輕躁”,熱衷於官場趨炎附勢,與豪門石崇諂事權貴賈謐,爲謐“二十四友”之首,爲世人所譏。公元300年(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孫秀污衊潘岳和石崇等參與淮南王、齊王作亂,因此被誅,並夷三族。詩賦都很有名。其代表作《悼亡詩》三首,爲紀念亡妻所作,情意深厚真摯;賦也多有名篇,造句工整,用典淺近,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明人張簿輯有《潘黃門集》傳世。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