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 · 北上行

· 李白
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 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 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 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 殺氣毒劒戟,嚴風裂衣裳。 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 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 慘戚冰雪裏,悲號絶中腸。 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 汲水澗谷阻,采薪隴坂長。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湌,飢飲零露漿。 歎此北上苦,停驂爲之傷。 何日王道平?開顏覩天光。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沿着。
  • 磴(dèng)道:登山的石徑。
  • 巉(chán)巖:高而險的山岩。
  • 凌穹蒼:高聳入天空。凌,超越;穹蒼,天空。
  • ****蹶(jué):踏,踩,這裏指馬足踏在石頭上。
  • :折斷,這裏說車輪在高岡上受損。
  • 幽州:古地名,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 朔方:古地名,在今寧夏靈武一帶。
  • 奔鯨:比喻禍亂一方的藩鎮軍閥。
  • 鑿齒:亦比喻爲非作歹的壞人,此指安史叛軍。
  • :聚集,駐紮。
  • 慘慼:悽慘悲傷。
  • 中腸:內心。
  • :甚於,超過。
  • 隴阪:山坡,這裏泛指山地。
  • 掉尾:擺動尾巴,形容猛虎的兇殘模樣。
  • 零露漿:零落的露水。
  • ****驂(cān)**:駕車時位於兩邊的馬,這裏指代車。

翻譯

向北行進是多麼痛苦啊,向北走要沿着太行山脈。那登山的石徑曲折盤旋又非常險峻,高峻的山岩高聳入雲。馬蹄常常踏在傾斜的石頭上,車輪也在高高的山岡上被折斷。沙塵瀰漫,一直連接到幽州,烽火熊熊,和朔方地區相連。戰爭的殺氣使得劍戟都彷彿帶着毒性,凜冽的寒風凍裂了身上的衣裳。叛軍就像巨大的鯨魚夾峙在黃河兩岸,安史叛軍像野獸一樣盤踞在洛陽。向前走看不到回去的日子,回頭又思念着故鄉。在冰雪中無比悽慘哀傷,悲痛地號哭,內心肝腸寸斷。一尺見方的布都無法遮蔽身體,皮膚上的粗糙超過了乾枯的桑樹。去山澗谷地打水卻被險阻擋住道路,去山地砍柴路途又那麼漫長。猛虎還擺動着尾巴,白色的牙齒就像秋天的寒霜。這荒山野嶺中草木不能用來果腹,飢餓難耐只能飲用那零落的露水。嘆息着這北行的艱難困苦,停下車子爲這一切而傷悲。什麼時候國家政治能清平呢?那樣才能開心地看到光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安史之亂的動盪背景下民衆北行的艱難苦楚。詩開篇點明「北上何所苦」,奠定了全詩悲苦的基調。詩人運用大量筆墨描繪旅途的艱難險阻,如「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刻畫太行山路的險峻,「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進一步展示道路對人畜的摧殘。同時,又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景象,「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將叛軍的囂張氣焰和戰爭的殘酷氣氛烘托出來。詩句「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等對百姓艱難生活的描寫,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戰亂中民生的疾苦。結尾「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說出百姓渴望政治清平的心聲,昇華主題,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期待與嚮往。整首詩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展現了一幅亂世悲歌圖,體現了李白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民生的深切關懷 。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