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 卷一 · 砎園

· 張岱
砎園,水盤據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頓之若無水者。壽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問台,以竹徑,則曲而長,則水之。內宅,隔以霞爽軒,以酣漱,以長廊,以小曲橋,以東籬,則深而邃,則水之。臨池,截以鱸香亭、梅花禪,則靜而遠,則水之。緣城,護以貞六居,以無漏庵,以菜園,以鄰居小戶,則閟而安,則水之用盡。而水之意色指歸乎龐公池之水。龐公池,人棄我取,一意向園,目不他矚,腸不他回,口不他諾,龍山巙蚭,三摺就之而水不之顧。人稱砎園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大父在日,園極華縟。有二老盤旋其中,一老曰:「竟是蓬萊閬苑了也!」一老咈之曰:「個邊那有這樣!」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夢憶

譯文

在砎園中,水蒙繞回環其中,這樣既得了用水的便利,水又藏在園中彷彿沒有一樣。壽花堂,以岸堤、小眉山、天問臺和竹徑爲界限,顯得曲折悠長,這是利用了水;內宅,用霞爽軒、酣漱閣、長廊、小曲橋和東籬隔開,顯得深邃悠然,這也是利用了水;因與龐公池相對,把鱸香亭和梅花禪房截斷,顯得靜謐幽深,這又是利用了水;園沿着城牆修築,有貞六居、無漏庵、菜園以及鄰居小戶來交互掩映顯得幽靜而安寧,這是將水利用到極致了,而水的變化還是要歸於龐公池的水。龐公池的水別人看不上,我卻能充分利用,使它徑自流入砎園,而且不爲旁顧,一心一意爲我護佑園林,即使旁邊的臥龍山蜿蜓曲折,邊緣幾折想要親近龐公池水,而龐公池水不爲所動。人們都說砎園的建造善於用水,而最終的確也得到水之力。我祖父在的時候,砎園極其華美富麗。曾有兩個老人在園中觀賞流連,其中一個老人說:“竟然是像蓬萊仙居一樣的地方啊!”另一個老人不贊同地說:“那裏哪有這裏好!”

江南自古以來大戶人家熱衷於造園修亭,張岱家族世代修建的園林也頗具特色,與上一篇簡約美的筠芝亭不同的是,這裏展現的“竟是蓬萊間苑”般構思精巧的園林,其中對水的充分利用的巧妙手法也值得後人學習。
張岱

張岱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