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 卷三 · 陽和泉

· 張岱
禊泉出城中,水遞者日至。臧獲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後索酒、索肉;無酒肉,輒揮老拳。僧苦之。無計脫此苦,乃罪泉,投之芻穢。不已,乃決溝水敗泉,泉大壞。張子知之,至禊井,命長年浚之。及半,見竹管積其下,皆黧脹作氣;竹盡,見芻穢,又作奇臭。張子淘洗數次,俟泉至,泉實不壞,又甘冽。張子去,僧又壞之。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壞矣。是時,食之而知其壞者半,食之不知其壞、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壞而無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壬申,有稱陽和嶺玉帶泉者,張子試之,空靈不及禊而清冽過之。特以玉帶名不雅馴。張子謂:陽和嶺實爲余家祖墓,誕生我文恭,遺風餘烈,與山水俱長。昔孤山泉出,東坡名之“六一”,今此泉名之“陽和”,至當不易。 蓋生嶺、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陽和之矣,夫復何疑!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帶失其姓,遂勒石署之。 且曰:“自張志‘禊泉’而‘禊泉’爲張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壟,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懼其奪也。”時有傳其語者,陽和泉之名益著。銘曰:“有山如礪,有泉如砥;太史遺烈,落落磊磊。孤嶼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實繁其齒;但言眉山,自屬蘇氏。”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夢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禊(xì):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消除不祥的祭祀。
  • 臧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
  • 浚(jùn):疏通。
  • 黧(lí)脹:顏色發黑而腫脹。
  • 不旋踵(zhǒng):來不及轉身,形容時間極短。
  • 壬申:干支紀年。
  • 雅馴:典雅純正。
  • 文恭:指張岱的曾祖父張元汴,諡號文恭。

翻譯

禊泉在城中,靠挑水的人每天送來。那些奴婢到庵中借火做飯,要柴、要菜、要米,後來要酒、要肉;沒有酒肉,就揮起老拳。僧人對此很苦惱。沒辦法擺脫這種苦惱,就怪罪泉水,把乾草垃圾扔進去。不停這樣做,就挖開溝渠讓污水破壞泉水,泉水就大爲損壞了。張子知道後,去到禊井,讓年長的人疏通它。挖到一半,看見竹管堆積在下面,都發黑髮脹鼓起;竹子清理完,看見乾草垃圾,又發出奇臭。張子淘洗了好幾次,等到泉水涌出來,泉水實際上沒壞,又很甘甜清冽。張子離開後,僧人又破壞它。很短時間內,就又重複兩三次,最終也不能挽救,禊泉最終還是壞掉了。在這時,知道泉水已壞還喝的有一半人,不知道泉水已壞仍舊喝的有一半人,知道泉水壞了但沒泉水可喝、不得已仍喝的又有一半人。壬申年,有人說陽和嶺有玉帶泉,張子嘗試了,空靈比不上禊泉但清冽超過它。只是因爲玉帶這個名字不典雅。張子說:陽和嶺實際上是我家祖墓所在地,誕生了我的曾祖父文恭,遺留的風尚和功業,和山水一起長久。以前孤山的泉水出來,蘇東坡取名爲「六一」,現在這個泉取名爲「陽和」,非常恰當不會改變。因爲山產生、泉水產生,都在文恭出生之前,不用等文恭出生上天就已經讓它陽和了,又有什麼可懷疑的!當地人中有愛多事的人,害怕玉帶泉失去它本來的姓氏,就刻石署名。並且說:「自從張岱命名『禊泉』後『禊泉』就被張家佔有,現在琶山是他家祖墳,要霸佔就更容易了。立石署名,是害怕被他奪走。」當時有傳播這話的人,陽和泉的名聲更加顯著。銘文說:「有山像磨刀石,有泉像砥石;太史遺留的功業,光明磊落。孤島涌出泉水,『六一』獨自享有它。千年的巴蜀之地,人口確實繁多;只說眉山,自然屬於蘇氏。」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禊泉先是被奴婢和僧人破壞,雖經張子努力疏通又恢復,但最終還是壞掉了。後來發現了陽和嶺的玉帶泉,張子認爲其清冽且名字應改得更恰當。文中還描述了一些關於泉水歸屬的言論和爭議。作者藉此表達了對自然景觀遭破壞的惋惜以及對祖輩的敬仰。文字生動有趣,既描寫了泉水的遭遇,也反映出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和人的心態,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和文學性。

張岱

張岱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227篇诗文